第9部分 (第1/4頁)
不受約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是什麼意思·
有人向我解釋:在解放初期的城市工商業改造和60年代國家困難時期,曾經有二三十萬上海、無錫、蘇州的城市居民下放到了蘇州地區的廣大農村。這些人雖然戶口在農村,但他們與城市始終聯在一起。當蘇州的“鄉下人”開始想辦些小廠而缺少技術和物資時,這些人派上了大用場。他們出面回城向自己在國營企業的親戚朋友張一下口,問題就基本能解決。蘇州地區的社隊企業起初的業務,都是為本地農民的日常生活或農業生產服務的“小五金”和農具加工等,後來開始做賺錢生意,幫助城裡的一些企業加工輔助配件,賺些薄利。沒有技術,他們就請城裡的工程師利用星期天和節假日到鄉下來幫助指導,這一來一回,就把城鄉聯在一起。
老鄉熱情好客,每當城裡老師傅過來,總要備好一些農副產品,比如上海人愛吃的雞毛菜、家養雞,還有河裡的螺螄、活鮮魚、螃蟹等等,待師傅回城的時候,就讓其帶回去。師傅們很樂於接受這種“等價交換”,他們一方面利用星期天節假日到稻穀飄香、空氣清新的鄉下換換環境,同時又能為家人帶回一些新鮮的食品,很是高興。有的乾脆連工錢都不拿,一來一回,就像走親戚似的,跟蘇州農民關係處得特別好。農民也高興,一是在師傅們的幫助下辦起了廠,二是學會了技術,並且沒花多少成本,生產出來的產品又可以直接交給城裡的大廠子,賺的是實實在在、沒啥風險的現錢。
“星期天工程師”就是蘇州老鄉叫出來的,曾經在改革開放初期風靡一時,促使蘇州鄉鎮企業獲得快速提升和空前發展。
這種“星期天工程師”從另一個方面又大大促進了城鄉關係和商品交易。
吳江的一位如今已是“億萬富翁”的老闆告訴我,他的電纜廠開始就是靠上海“星期天師傅”幫忙搞起來的村辦企業,後來越搞越大,技術要求和人才要求也高了,以前上海那幾個幫助他創業的“星期天師傅”乾脆辭掉了上海的鐵飯碗,跑到鄉下當了他的工程師。“二十多年過去了,有的上海師傅還在我廠子裡辦了退休手續,有的今天還在我廠裡,他們中間還有第二代人在我這裡工作,甚至連家都安在吳江……”。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5章田埂上點燃的熊熊烽火(4)
蘇州鄉鎮企業的發展,也使當地的那些能工巧匠跟著紛紛辦廠開店。童年和少年時我所認識的不少鄉友在這個時候抓住機遇,發了大財。現在的“蘇通大橋”旁邊過去是東張鄉,那裡有不少我中學時的同學,不知什麼時候起,他們紛紛辦起了紅木傢俱廠,如今上海市場上的紅木傢俱就是他們這些人折騰出來的。
我的一個同學告訴我,他初中畢業後沒有再讀書,進了大隊的木器加工廠,因為他父親是當地有些名氣的木匠,所以這個小廠由他父親挑頭當廠長,兒子算是“走後門”進去的。“大約是1974年辦的廠子,起初只有六七個人,名為木器加工廠,也就是因為公社建了一個新禮堂,我們廠子把這批活接了下來,之後就開始接周邊幾個大隊的社員們的一些零星活。有一年一家有錢的人說他的兒子在上海城裡工作,要結婚了,問我們能不能做一對紅木椅子。我父親以前做過,就答應了。紅木材料是那個人從上海外貿公司下面的單位搞到的,於是我父親帶著我們幾個人用了一些時間把這對結婚用的紅木椅子做成了。那個時候結婚一般講究‘三大件’——腳踏車、收音機、縫紉機,這戶人家結婚比別人多了一對紅木椅子,一下子在同事中引起反響。於是這個上海人就不斷來找我們,說是他的朋友們都要做紅木椅子。就這樣,我們越做越多。開始是偷偷地做,因為‘*’時紅木傢俱曾經被當做‘四舊’,是造反派見了要砸爛的古董。後來改革開放了,也沒人管這些,所以我們就公開專做紅木傢俱了。時間一長名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