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2/5頁)
不受約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那一天,我來到繁華熱鬧的觀前街,在街道中央被一個新景觀所吸引:一座印有2006年十佳“新蘇州人”手印的紀念牆,巍然屹立在那裡。它用堅硬的青灰色金磚做底,牆端十雙燙金的手印散發著灼熱的光彩,令遊人無不駐足仰望。古時有帝王名人碑刻匾額,有捐建寺廟者的銘記;時下有星光大道明星足跡,有官員題字墨寶。但為外來的打工者群體“樹碑立傳”,蘇州是首創。一如媒體所評論的那樣,外來創業者用自己的雙手,為蘇州這座城市烙下了深深的印記。這是一種見證,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站在“新蘇州人”手印紀念牆面前,我感慨良多:這牆不僅僅體現了蘇州市政府和人民對“外來工”這一群體的尊重和感激,也折射了我的父老鄉親們的一種胸懷和境界,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對未來的一種最明智的選擇。
因為這座手印牆,我隨即獲得了一個資料:至2008年,蘇州本地戶籍人口與外來務工和外來創業者的總人數之比正好是1∶1。也就是說蘇州現在有兩個600萬,一個是本地戶籍人口600多萬,一個是在此工作和生活的“新蘇州人”約600萬。
呵,我一下感覺對自己的故鄉、對現在的父老鄉親們不再是那麼的熟悉了!但讓我感到欣慰的是他們都是“蘇州人”。
“新蘇州人”,這是多麼親切而新鮮的名稱。
“我願意帶著家屬、孩子和親戚遷移到這裡,就是因為這裡的政府和老鄉不把我們當外人。”一位在我故鄉小鎮上安家落戶十餘年的河南籍老鄉這樣對我說。他就住在我妹妹家的對面,他說他現在已經把20多位親戚從河南老家帶到蘇州工作。“有四家戶口也遷來了。”
這就是我的新老鄉。望著他堅實而寬闊的背影,我想到了另一個原籍河南的新蘇州人,他叫羅延銀,是前年“五一”期間我們一起參加全國總工會召開的“勞模表彰”大會認識的“蘇州老鄉”。現年剛40歲的羅延銀,老家在河南商城縣,1992年他來到蘇州務工,1997年他被聘為蘇州城市排水服務公司疏通班的管道養護工。2006年,他以最高票當選為蘇州市首屆“十佳新蘇州人”之一,併成為蘇州有史以來首位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農民工。
“羅延銀是我們蘇州人的光榮和驕傲。”這話是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王榮同志對我說的,從他的表情和語氣中我感到了一位領導者的真情與胸懷。
第4章“蘇”是地球人的嚮往(4)
“不管是產業工人、管理層,還是技術人才,我們都吸引了很多國內、國外的優秀人才。一直以來,我們都把人才引進,尤其是領軍科技創業人才的引進,作為蘇州對外開放一個很重要的方針。”王榮在參加全國“兩會”期間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說。
據我所知,蘇州從改革開放初期就十分重視人才和勞力的引進。早期的“星期天工程師”,到現在的“星期天科學家”都是他們引進人才的特色經驗。勞務輸入更是蘇州在近30年中能夠實現高速發展的關鍵措施之一。據公安部門統計,1985~1989年、1990~1999年和2000~2008年三個階段,是蘇州“新蘇州人”增長最快的時期,而這三個階段正好也是蘇州跨上三個重要臺階的大發展時期。
上世紀80年代初,蘇州鄉鎮企業蓄勢崛起。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這期間,大批鄉鎮企業的技術工人來自於上海國有企業的技術人員和退休工程師。他們星期六趕到蘇州鄉鎮,指導這些“摸著石頭過河”的鄉企上專案、建流水線、出產品,甚至幫助推銷產品。後來蘇州鄉鎮企業紅紅火火了,這些人有的就留了下來,成為第一批“新蘇州人”。蘇州發展的第二個關鍵性轉折時期,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