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第1/3頁)
[英]安東尼·伯克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般認為,這個所謂的&ldo;犯罪圈研究學會&rdo;系以伯克萊創立的&ldo;偵探俱樂部&rdo;為原型,但是,偵探俱樂部卻是在《毒巧克力命案》出版以後的1929年末或1930年初創立的。但我們不妨這樣推論:伯克萊創立&ldo;偵探俱樂部&rdo;的想法,在1928年寫作《毒巧克力命案》的時候就有了。
《毒巧克力命案》的獨創之處在於&ldo;多重解答&rdo;,即同一個事件竟然有兩種以上的推理結論,而且這些推理結論相互之間的不同點,顯示出其一種比一種高明、層層遞進,最後的真相也出人意料。對那些鍾情於邏輯推理分析、喜歡數學式心智遊戲的讀者來說,這部小說簡直堪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夢幻鉅作。
小說開頭,由蘇格蘭場官員敘述完案件以及警方調查的結果之後,六位推理小說迷便展開了調查和推理。他們基於不同的切入點(動機、證據、手法等),對案件進行了不同的推理分析。可以說,每一種解答都可以敷衍成一部不錯的長篇推理小說,大部分解答都是巧妙而獨特的,其嚴謹性也不容質疑。最令人驚訝的是,在五位推理小說迷提出了六種解答之後,最後登臺演講的會員,由之前的六種解答中剝絲抽繭,找出真正的兇手。讀者這時才發現,種種線索已經埋於之前六種解答中,作者驚人的詭計讓人讚嘆不已。
情節展開如此別致,自然引起了黃金時代其他作家的注意。塞耶斯(dorothy sayers)的《五條紅鯡魚》(the five red herrgs,1931)、派屈克(q patrick)的《屋舍險情》(tta sister,1931)、戴利&iddot;金(插rles daly kg)的《海上迷雲》(obelists at sea,1932)和《鐵路奇案》(obelists en route,1934)、李奧&iddot;布魯斯(leo bruce)的《三個偵探》(case for three detectives,1936)等佳作,都是在《毒巧克力命案》的影響之下誕生的。也正因此,英國推理評論家朱利安&iddot;西蒙斯(julian syons)盛讚這本書是&ldo;偵探小說史上最驚人詭巧的故事&rdo;。在他之前,只有本特利寫過包含三重解答的《特倫特最後一案》,而本書之後,即便是以推理分析和多重解答為特色的奎因,也沒有提供過超過六種解答的推理小說。由此看來,史上最具&ldo;推理性&rdo;的小說,非《毒巧克力命案》莫屬。
◎犯罪先驅
1931年2月,曾經出版過多部暢銷小說的格蘭茲出版社推出了伯克萊以&ldo;法蘭西斯&iddot;艾爾斯&rdo;名義創作的《殺意》。但這部長篇被認為不屬於推理小說的範疇,沒有列入該社的&ldo;推理小說叢書&rdo;出版,而是由旗下的一家小出版社以簡裝書的形式發售。儘管沒有受到出版社重視,這本書還是讓讀者想起了1922年發生於威爾斯的、一個專橫的律師殺死妻子的&ldo;阿姆斯特朗事件&rdo;(據說《殺意》就是受到這個事件的啟發而創作的),而且,關於這本書的作者到底是誰的問題,也在全英國引起了很大的震動。那個時候引起的騷動,堪與克里斯蒂的《羅傑疑案》引發的關於公平性問題的爭議相提並論。不久,出版社申明,法蘭西斯&iddot;艾爾斯是一位著名作家的筆名。對《殺意》給予高度評價的《每日快報》連載了該小說,再次掀起全國性的騷動。關於作家究竟是誰,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毛姆,有人說是埃德加&iddot;華萊士,有人說是喬治&iddot;威爾斯,有人說是阿道斯&iddot;赫胥黎,還有人說是以&l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