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鮮半島的西南部,與趙國冀東地區之間只隔著華北一帶的海路要道————黃海。此次倭國艦隊便是計劃自黃海經渤海海峽進入渤海,繼而進攻高麗都城平壤。並且,據趙國國家安全部情報,倭國艦隊將會在百濟國的白村江地區停留,補充消耗的給養。
趙軍若能在倭國艦隊到達白村江之前橫渡黃海,佔領了該地區,倭國的戰艦就得不到給養補充。如此,不但可使正在高麗境內作戰的百濟軍隊回軍救援,減輕高麗的壓力,亦能阻止倭國艦隊繼續前行。
……
※※※※※※※※※※※※※
四百艘兩百噸級到五百噸級不等的倭國戰艦以魚貫縱隊駛入了黃海。
此次倭國應百濟所求出兵,並不是偶然的,這是其國謀略已久、針對中原戰略中的一部分。朝鮮半島三國之戰,正是倭國實施其戰略的一個機會!
早在隋朝時,倭國便派遣國人以留學名義至中原,詳細調查瞭解中原形勢與兵備、地理情況。其國留學人員極其羨慕中原的地大物博,同時也深感大隋那上百萬的常備軍是倭國潛在的威脅。在回國之後,他們便提出:“鄰邦大隋兵備之強,可喜亦可懼!將之作為東方之強援,固足以為喜,若與之開釁作戰,則亦不得不戒慎恐懼……故鄰邦大隋兵備愈堅,則本邦之兵備亦不可以疏忽!”
據此理論,眾多倭國人認為維持強大的軍備是確立國權的根本,因而極力主張以中原為目標擴軍備戰,繼而在隋末時,以中原為假想敵的擴軍備戰主張在倭國勃然興起。
此後,及至大趙國在西方經略海外殖民地,倭國人的危機感越來越重。倭大臣蘇我蝦夷乘機提出了以對中原作戰為目標的軍備擴充計劃要求,指出:“如今若不恢復我邦尚武之遺風,擴張陸海軍向四方展現實力,則我邦之附近直接外患趙國,必有一日將乘我邦之弊。若至於此,則我邦亡國在即也!故,謀求陸海軍之擴張,實乃當今之急務!”
此擴軍要求為其時在位的推古天皇首肯。此後,倭國陸軍徵軍人數成倍增加,海軍則實施了三年造艦計劃,計共建造各型戰艦兩百艘。
經過長達二十年的籌劃和近十年的軍備,倭國人相信,他們已經有足夠的實力對中原大趙王朝開戰!
※※※※※※※※※※※※※※※
東萊,渤海邊。
“父皇,我大趙不是奉行‘王道’嗎?為何還要出兵打戰,行使‘霸道’呢?”李心武仰頭望著李元霸,面帶疑惑問道。
李元霸微笑著摸摸兒子的頭,不答反問道:“心武,何謂‘王道’?何謂‘霸道’?”
李心武毫不思索,立即答道:“以仁義道德服人,是為王道;以強大的武力服人,是為霸道!”
李元霸點點頭,抬手指向東方,接著問道:“那麼,若此時我大趙對倭國、百濟、新羅三國示以仁義,他們會歸附嗎?”
李心武搖搖頭:“不會!”
“不錯!”李元霸道:“三國為何不會歸附大趙?”
李心武再次搖頭:“稟父皇,孩兒不知。”
李元霸道:“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沒有親眼見到我大趙的實力,自顧對其示以仁義,他們只會認為你軟弱可欺……施行‘王道’,也需有“霸道”相輔方可!就如古之宋襄公與楚國作戰。宋襄公不利用楚軍渡河時的大好時機對其施以攻擊,卻偏偏要對其講仁義,非要在楚軍全部渡河上岸、並擺好陣勢之後再開始進攻,其結果就是宋襄公大敗而逃遭人恥笑……若宋軍在楚軍渡河之時將之擊潰,之後再釋放其俘虜,或是作出其它懷仁之舉,如此自可博得仁義的美名……”李元霸牽起兒子的小手,語重心長:“心武,行王道者必善於運用霸道,霸道是王道的根本,也是王道的必須。西方諸國歸附大趙的總有十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