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 (第2/3頁)
賈志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會捱打。
1918(1534)★★★★
子曰:&ldo;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rdo;
【譯文】孔子說:&ldo;君子不能透過小事來認知,但可以讓他們承擔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讓他們承擔重大的使命,但可以透過小事看透他們。&rdo;
【解析】同樣的一件小事,君子做錯了不代表君子不行,小人做錯了就能判斷小人不行。這就等於說,如果你是小人,行也不行;如果你是君子,不行也行。問題是,你怎樣判斷誰是小人,誰是君子?如果一個人被你認為是小人,那不是再怎麼努力也沒用了?如果被你認為是君子,那麼小事做得一塌糊塗,也可以委以重任是嗎?
孔子喜歡給人貼標籤,我喜歡的就是君子,我討厭的就是小人,這一點很不好。
【現實解說】世上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沒有絕對的君子,也沒有絕對的小人。用人所長,避人所短,何必要給人貼標籤呢?
1919(410)
子曰:&ldo;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rdo;
【譯文】孔子說:&ldo;君子對於天下的人和事,沒有固定的厚薄親疏,只是按照義去做。&rdo;
【解析】關於&ldo;無適也,無莫也&rdo;,在歷史上也是五花八門。不過,總體的意思是一致的,那就是君子之只遵循義的原則,其餘的都不重要。既然如此,&ldo;無適也,無莫也&rdo;究竟是什麼意思也就不重要了,這裡不去討論。
這樣說來,&ldo;義&rdo;決定了君子的行為舉止。既然&ldo;義&rdo;對於君子來說如此重要,義究竟是什麼呢?不知道,從來沒有過標準答案,多數情況下只是一個概念,就如&ldo;道&rdo;和孔子晚年所說的&ldo;仁&rdo;和&ldo;德&rdo;一樣。
如果一定要為&ldo;義&rdo;找一個至少還說得過去的定義,那就算是&ldo;對得起良心&rdo;吧。
【現實解說】現在常用的一句話是:屁股決定腦袋。良心呢?不在服務區。
1920(424)★★
子曰:&ldo;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rdo;
【譯文】孔子說:&ldo;君子說話要少,而行動要敏捷。&rdo;
【解析】這是孔子對學生們的要求,也是他自己的性格。訥往往被刻意篡改為謹慎,其實根本與謹慎無關。孔子不喜歡誇誇其談的人,認為話多則思考少,還是話少的人做事靠譜。
訥於言就必然敏於行嗎?當然不是,言行兩者之間並沒有必然的反比關係。
【現實解說】各人有各人的性格,無所謂好壞,只看你的性格是不是適應你的環境。總體來說,當今社會強調溝通、強調公共關係,因此,訥於言不是這個時代提倡的性格。
1921(618)
子曰:&ldo;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rdo;
【譯文】孔子說:&ldo;質樸多於文采,就像個鄉下人,流於粗俗:文采多於質樸,就流於虛偽、浮誇。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能夠成為君子。&rdo;
【解析】質指性格,文指言談口才。如果一個人很悶,話很少以及說出來很不生動,那麼就會顯得很老土很沒有學問;相反,如果一個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眉飛色舞,就會給人不厚道的感覺。所以,要文質彬彬,言談舉止得當,該說話的時候說話,不該說話的時候不說話,用詞恰當準確,表情和諧。這樣的人,才能夠成為君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