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第1/3頁)
黃仁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戚繼光於1568年年初履新,在前州任職達15年之久。之後譚綸雖然因為內調兵部尚書而離開薊遼並又死在尚書任內,但這已是在他和戚繼光合作,把薊州的武備大加整頓以後的事了。
本朝的軍人長期處於文官的壓制之下,即使是一位卓越的高階將領也無法展布其統籌全域性的能力。他們的部屬在各自的防區內同時接受知府、知縣等地方官的指揮,而且不讓他們經季供應給養。於是這些武將們唯一所能做到的事就是帶領士兵親身參與戰鬥。雖說得到譚綸的一力支援,因襲的各種成例也不斷給戚繼光增加棘手的問題。即以他的官職來說,在調任之初準備接他為&ot;總理薊州軍務&ot;。以一介武夫而總攬全區部隊的指揮排程之權,當然會大幹物議。
北方的邊鎮和南方的軍區情況截然不同,其威脅來自邊外的遊牧民族。每當天時亢旱,蒙古的騎兵部隊就會按照他們的成例犯邊掠奪。他們的軍事特點在於流動性和迅疾猛烈的衝擊力量。在集中來犯的時候,一次可以動員10萬名騎兵,當時俺答曾經把各部落聯成一個大同盟,東西連亙2000裡,使官軍束手無策。
薊州為華北九鎮之一,防區為北京東北一帶,按照規定的編制應有士兵8萬人,戰馬22000匹。但是實際上並沒有人能夠確切知道現存的數字。在役計程車兵,有的屬於本鎮所屬衛所的&ot;主兵&ot;,也有從其他地方調來的&ot;客兵&ot;。後者的調防雖然帶有永久性,但供應的義務卻仍屬原來的地區。還有一部分從內地衛所調來計程車兵,他們的服役期只限於蒙古人犯邊可能性最大的幾個月。實際上他們也很少親身服役,只要繳納一定的銀兩可以僱人替代,而所繳的銀數又和僱代實際所需的們銀不同。總而言之,全鎮的人員和粗鋼從不同的來源和以不同的方法獲得,有的還只在帳本上存在。這樣,不僅他們的數量難以弄清,他們的質量也是一個疑問號。
這種鬆散的組織和軍需上的缺乏統一,看來不全是出於無意識的安排。一個辦事效率極高的將領常常會以自己的意見作為各種問題的總答案,用我們古人的話來說,就是跋扈專擅;而這樣一個將領手握重兵在京骰據守,也常常造成一個朝代的終結。所以戚繼光改進武備的一切努力,都必然遇到重重的阻礙,其中的絕大部分來自文官集團的意志,而這種意志又有歷史傳統的成樹作為背景。
但是很幸運,譚綸和戚繼光的意圖受到一位中樞重臣的賞識。此人就是張居正。
張居正在戚繼光北調的前幾個月才出任內閣大學士,之後還要經過一番周折,才成了本朝第一位政治家。然而他在入閣之初就有重整軍備的雄心,薊州是最能吸引他注意力的一個軍區。戚繼光蒞任不久,就發覺他自己只需要專心於軍備而不必參與政治。因為凡是應當安排的事,都已經由總督和大學士安排妥帖;如果事情連他們都無法安排,當然也不必多費唇舌。
以大學土的身分,張居正不僅沒有權力公然頒發指令,甚至不能公開討論制度的改組。他所採用的方式是用私人函件授意親信如此如此地向皇帝提出建議。這些建議送到內閣票擬,他就得以名正言順地代替皇帝作出同意的批覆。進入文淵閣以後的第一個皇帝是一個昏庸的君主,對國事既不理解也不關心;第二個皇帝則是小孩子和他的學生。環境和才能加在一起,造成了張居正的權威。但是他還是需要小心從事。帝國的官僚政治已經發展到登峰造極,成千成萬的官僚,在維護成憲的名義下保持各方面的平衡,掩蓋自己不可告人的私利。要公然宣佈改組軍事制度,就等於邀請別人對自己攻擊。因此張居正不得不採取這種迂迴的方式。反正皇帝站在他這一邊,不論別人是否識破真相,只要舉不出違背成憲的理由,則公開的攻汗和私下的流言都可以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