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第1/2頁)
黃仁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本朝這種以閣臣代行相職的制度,來源於開國之君為了鞏固政權而做出的苦心設計,目的是使皇權不被分割,也不致為旁人取代。這種皇帝個人高度集權的制度在有明一代貫徹始終。從理論上講,皇帝的大權不應旁落,但這種理論並不總是能和實際相一致的。萬曆皇帝9歲臨朝,又如何能指望他乾綱獨斷,對國家大事親自來做出決定?多年之後,萬曆皇帝回顧當時的情形,也會清楚地記得他不過是把大伴馮保的指示告訴元輔張先生,又把元輔張先生的票擬按照大伴馮保的建議寫成硃批。對於年幼的萬曆皇帝,張、馮兩人都不可或缺。但在他沖齡之際,自然也決不可能預見到內閣大學土和司禮太監的密切合作,會給今後的朝政帶來多麼嚴重的後果。
一般人往往以為明代的宦官不過是宮中的普通賤役,幹預政治只是由於後期皇帝的昏庸造成的反常現象,這是一種誤解。誠然,有不少宦官出自貧家,因為生活困難或秉性無賴而自宮,進入內廷。但如果把所有的宦官統統看成無能之輩,不過以阿諛見寵,因寵弄權,則不符事實。從創業之君洪武皇帝開始,就讓宦官參預政治,經常派遣他們作為自己的代表到外國詔諭其國王,派遣宦官到國內各地考察稅收的事情也屢見不鮮。自己中葉以後,宦官作為皇帝的私人秘書已經是不可避免的趨勢。皇帝每天需要閱讀幾十件奏章,這些奏章文字冗長,其中所談的問題又總是使用儒家的傳統觀念和語言來加以表達,很不容易弄清其中問題的主次和它的真正含義,更不用說還夾雜了極多的專門名詞和人名地名。所以皇帝必須委派五六名司禮監中的太監作為&ot;秉筆太監&ot;,由他們仔細研究各種題本奏本,向自己作扼要的口頭匯報。秉筆太監閱讀研究這些奏章需要付出很大的耐心和花費很多的時間,他們輪流值班,有時要看到夜半,才能第二天在御前對奏章的內容作出準確的解釋。經過他們的解釋,皇帝對大多數的奏章就只需抽看其中的重要段落、注意人名地名就足夠了。(對俊帝閱讀過的奏章,通常都要送到文淵閣由內閣大學土票擬批答。從道理上說,皇帝可以把大學士的票擬全部推翻而自擬批答。但這並不是常見的現象,因為這種做法表示了他對大學土的不信任,後者在眾目股股之下會被迫辭職。按本朝的傳統原則,為了保持政局的穩定,如果沒有特殊事故,大學士決不輕易撤調,所以上述情況是必須儘量加以避免的。一個精明的皇帝能夠做到讓大學士的票擬永遠體現自己的意圖而不發生爭執,這種微妙的關係又少不了秉筆太監的從中協調。
僅憑皇帝的寵信,目不識丁的宦官被擺升為御前的司禮太監,在本朝的歷史上雖非絕無僅有,但也屈指可數。一般來說,秉筆太監部受過良好的教育。當他們在10歲之前,就因為他們的天賦聰明而被送入宮內的&ot;內書堂&ot;,也就是特設的宦官學校。內書堂的教師都是翰林院翰林,宦官在這裡所受的教育和外邊的世家子弟幾乎沒有不同;畢業之後的逐步升遷,所根據的標準也和文官的仕途相似。有些特別優秀的秉筆太監,其文字水平競可以修飾出於大學士之手的文章辭藻。所以他們被稱為秉筆,在徹前具有如上述的重要地位,決非等閒僥倖。
他們和高階文官一樣服用啡色袍服,以有別於低階宦官的青色服裝。有的人還可以得到特賜蟒袍和飛魚服、鬥牛服的榮寵。他們可以在皇城大路上乘馬,在宮內乘肩輿,這都是為人臣者所能得到的最高待遇。他們的威風權勢超過了六部尚書。但是這種顯赫的威權又為另一項規定所限制:他們不能走出皇城,他們與文官永遠隔絕,其任免決定於皇帝一個人的意志,他們也只對皇帝直接負責。
這種秉筆太監的制度及其有關限制,如果執行得當,皇帝可以成為文臣和太監之間的平衡者,左提右摯,收相互制約之效。然而情況並不能經常如此。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