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但是皇帝所參與的各項禮儀並不總是這樣輕鬆有趣的,相反,有時還很需要付出精神力氣。譬如每天的早前,即在精力充沛的政治家,也會覺得持之以恆足一件困難的事情,以致視為畏途。萬曆皇帝的前幾代,已經對它感到厭倦,雖說早朝儀式到這時已大為精簡,但對他來說,仍然是一副職務上的重視下面的敘述就是這一結論的證明。
在參加早朝之前,凡有資格參加的所有京官和北京地區的地方官,在天色未明之際就要在富門前守候。宮門在鐘鼓聲中徐徐開啟,百官進入宮門,在殿前廣場整隊,文官位東面西,武官位西面東。負責糾察的御史開始點名,並且記下咳嗽、吐痰等以至牙飭墜地、步履不穩重等等屬於&ot;失儀&ot;範圍的官員姓名,聽候參處。一切就緒以後,皇帝駕到,鳴鞭,百官在贊禮官的口令下轉身,向皇帝叩頭如儀。鴻護寺官員高唱退休及派赴各省任職的官員姓名,被唱到的人又另行對皇帝行禮謝恩。然後四品以上的官員魚貫進入大殿,各有關部門的負責官員向皇帝報告政務並請求指示,皇帝則提出問題或作必要的答覆。這一套早朝節目在日出對開始,而在日出不久之後結束,每天如此,極少例外。
本朝初年,皇帝創業伊始,勵精圖治,在早朝之外還有午朝和晚朝,規定政府各部有185種事件必須面奏皇帝。只是在第六代的正統皇帝登極時,由於他也只有9歲,所以朝中才另作新規定,早期以呈報8件事情為限,而且要求在前一天以書面的方式送達御前。此例一開,早朝即漸成具文。可是直到地世紀末期,早朝這一儀式仍然很少間斷,即使下雨下雪也還是要堅持不輟,僅僅是由於皇恩浩蕩,準許官員可以在朝服上加被雨衣,1477年又下詔規定各官的張傘隨從可以一併入官。有時皇帝體恤老臣,準許年老的大臣免朝,但這又是屬於不輕易授予的額外恩典了。
這種繁重的、日復一日的儀式,不僅百官深以為苦,就是皇帝也無法規避,因為沒有他的出現,這一儀式就不能存在。1498年,當時在位的弘治皇帝簡直是用央告的口氣要求大學土同意免朝一日,因為當夜宮中失火,弘治皇帝徹夜未眠,神思恍惚經過大學士們的商議,同意了輟朝一日。除此而外,皇帝的近親或大臣去世,也得照例輟朝一日至三日以誌哀悼。然而這種性質的輟朝,得以休息的僅是皇帝一人,百官仍須親赴午門,對著大殿行禮如儀。
首先打破這一傳統的是第十代的正德皇帝,即萬曆的叔祖。正德的個性極強,對於皇帝的職責,他拒絕群臣所代表的傳統觀念而有他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他在位時,常常離開北京,一走就是幾個月甚至長達一年。而住在北京期間,他又打破陳規,開創新例,有時竟在深夜舉行晚朝,朝罷後又大開宴席,弄到通宵達旦。面對這些越軌的舉動,臣僚們自然難於和他合作,他也就撇開正式的負責官員而大加寵用親信的軍官和宦官。對負主要行政責任的內閣,在他眼裡不過是一個傳遞訊息的機構而已。凡此種種,多數文臣認為跡近荒唐,長此以往,後果將不堪設想。
幸而正德於1521年去世,又未有子嗣。大臣們和皇太后商議的結果,迎接萬曆皇帝的祖父入承大統,是為嘉靖皇帝。作為皇室的旁支子孫而居帝位,在本朝尚無前例。大臣們乘此機會,肅清了正德的親信,其劣跡尤著的幾個人被處死刑。嘉靖登極的前20年可以算得上盡職。他喜歡讀書,並且親自裁定修改禮儀。可是到了中年以後,他又使臣僚大失所望。他對舉行各種禮儀逐漸失去興趣,轉而專心致志於修壇煉丹,企求長生不死,同時又遷出紫禁城,住在離宮別苑。尤其不幸的是,這個皇帝統治了帝國達45年之久,時間之長在本朝僅次於萬曆。
萬曆的父親隆慶,在本朝歷史上是一個平淡而庸碌的皇帝。在他御字的五年半時間裡,開始還常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