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第1/2頁)
[日] 小野俊太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香山創作《哥吉拉》的源頭來自於電影、文學、古生物學這三種領域,而且光是列舉他當年的短文就能確定《哥吉拉》的誕生在很早時就已經埋下伏筆。此外,在製作人田中友幸對香山提起新電影的構思時,香山立刻就能想出故事,應該就是因為他有著對事物廣泛的興趣作為基底。換句話說,哥吉拉的誕生絕非出於香山的天外飛來一筆。
在香山列舉的創作參考中,除了小慄蟲太郎的《人外魔境》之外,還有以非虛構為主的紀實文學。分別是畫家高更在大溪地的生活紀錄《noa noa》,艾格尼絲&iddot;牛頓&iddot;凱斯的《微風下的國度》(注16),還有威廉&iddot;畢比(注17)以自己名字為書名的紀實刊物。有別於高更因為畫作而聞名於世,另外兩位(外國)作家對很多(日本)人來說算是比較陌生的人物,所以下面將會稍微作簡單介紹。另外,由於這幾本書的書名是我憑自己的記憶列出來,所以若是正確的書名和我描述的有所出入,建議讀者在閱讀時請採用正確的書名。
艾格尼絲&iddot;牛頓&iddot;凱斯生前的住家位於現屬馬來西亞沙巴的山打根,現已改建為艾格尼絲紀念館。凱斯雖然生於美國,不過在嫁給英國丈夫後,在當時屬於英國保護領的北婆羅洲,謀得了森林管理局的職位。她將自己在當地生活時的所見所聞記下來,並化為圖文在美國雜誌上長期刊登。匯集連載的《微風下的國度》裡,除了有養兒育女的家庭紀錄,還有關於紅毛猩猩等婆羅洲當地的動物傳說。這一點與香山筆下的《叢林猿人》息息相關。另外,凱斯所著的《three ca ho》也曾翻拍成電影作品。香山透過凱斯的圖文介紹,大大提升了自己對婆羅洲的興趣。
威廉&iddot;畢比是美國探險家兼博物學家,以鳥類研究聞名。從加拉巴戈群島的鳥類觀察中,他提出「始祖鳥」的假說。同一時期,他搭上潛水球(注18),親自進行深海生物的觀察。在香山所盛讚的《加拉巴戈群島i世界的盡頭》中,能看到鬣蜥等生物的彩色圖文,這可說是一本美麗的好書。《叢林日記》是記載位於南美英屬蓋亞那的叢林生態。《半英哩下》(注19)雖然主要是使用潛水球的潛水紀錄,不過書中還會用圖文介紹從亞里斯多德時代開始的潛水發展史。《熱帶海洋之下》是記載海地的海洋生物調查紀錄,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威廉&iddot;畢比身穿潛水服用鉛做的筆在鋅板上寫字的照片。由於威廉&iddot;畢比的書擁有豐富的影象及照片,因此為香山的想像力提供了視覺上的基礎。也因為這樣的底蘊,香山創作出的原作,才能打動負責劇本的村田武雄與本多豬四郎。
《海底六萬哩》和《哥吉拉》
除了書籍,香山滋提過和《哥吉拉》一樣的電影參考資料,分別為艾莫&iddot;林肯主演的《人猿泰山》(一九一八)、大衛&iddot;格利菲斯所導演的《傾慕的舞者》(注20),還有以海底攝影聞名的威廉森兄弟所拍下的南洋電影。《人猿泰山》片長約為一小時,片中加進真實非洲動物影像。香山創作中的南洋景色,或許也是從非洲和亞洲混搭而出的世界吧?
值得在這裡大書特書的是威廉森兄弟(e willian, j ernest willian)的作品對香山的影響。只要看過由他們親手攝影的無聲電影《海底六萬哩》(注21)後,就能知道他們的作品大大影響了香山日後創作哥吉拉的靈感。顧名思義,《海底六萬哩》就是將儒勒&iddot;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哩》翻拍而成的電影作品。因為一里格等於三英哩,因此片名才會將原來的兩萬裡格(注22)換算成六萬英哩。片中使用真正的潛水艇,所以讓鸚鵡螺號(注23)的印象顯得更加具體。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