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第1/2頁)
[俄]尼·伊·雷日科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一直是主張開放經濟的,但一定要遵循夥伴關係和互利原則。如果不把我們當做地位平等的夥伴,在制定對外關係戰略時,我們就應對此加以考慮。目前,類似的&ldo;遊戲&rdo;還在繼續。
可以完全有把握地認定,即使將來有西方資本投入,主要也是投向原料部門和生態方面不利於西方的部門。首先是投向燃料能源綜合體,這是他們今天和明天都需要的。看不到這一點,就等於促使我們更加依賴西方,促使我們己經嚴重扭曲的經濟長期停滯,使許多經濟部門落後於時代。(我想提請讀者注意、這些話是我1994年說的!)。
現在,世界上明顯地劃分出三個強大的經濟發展中心:美國、歐盟和太平洋沿岸地區。這些中心之間的關係很不一般,它們有矛盾、甚至互相對立。但也有日益深化的合作。這是時代的要求。任務是要在這個&ldo;三角&rdo;中找到自己的平等地位,將之變成為自己謀取經濟福利的源泉。
這種事情只有在我們學會正確支配自己的巨大潛能,克服頭腦中根深蒂固的自卑情結時,才能完成。我們具有一切條件,可以成為平等夥伴,而不是世界經濟的附庸。為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再結成一體,匯集我們所有的努力,為每個成員謀取幸福……
在蘇聯這個框架內,俄羅斯的作用雖然顯著,但並不是我們&ldo;死乞白賴&rdo;非起這種作用不可。它在同某些共和國打交道時,充當的是輸血者,它在統一的國民經濟綜合體中,滿足了這些國家不少需求。很遺憾,不知為什麼這一點並沒有被注意到……
在新的組合結構中,像過去那種由俄羅斯輸血的狀況不會再有了。新國家以不少代價爭取到的獨立和主權,在客觀上就決定了它們必須遵守夥伴關係和互利關係的原則……
這就是我在12年前講話的部分內容。
從納扎爾巴耶夫宣佈建立歐亞大陸聯盟的想法那一刻起,許多年過去了。當時許多國家的首腦沒有接受這一建議。怕在某些方面失去主權的擔心,促使他們不敢和任何有效的一體化沾邊,即便這種一體化有利於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國家。但是生活本身堅持要求建立一個新的組合形式,所以也出現了一些地區性聯盟。而歐亞大陸聯盟的構想,不管怎樣,並沒有壽終正寢,只是在俄羅斯換了首腦後,這一構想才得到正式承認:2000年10月白俄羅斯、哈薩克、俄羅斯、塔吉克和烏茲別克等5個國家的總統在阿斯坦市簽署了關於建立歐亞大陸經濟共同體的宣告及相關條約,2001年5月得到了俄羅斯國家杜馬和聯邦會議批准。
2003年2月在莫斯科召開了歐亞大陸經濟共同體第一屆經濟論壇。這次大型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加深成員國之間經濟一體化的程序。一體化本身以及一系列必要的民族機構的建立,使我們這些國家有可能比此前在獨立國協框架中更廣泛地提高多方面合作的效率。正如預想的那樣,共同體所帶來的一個附帶的、但非常重要的結果,恰恰就是民族間,首先是國家關係方面矛盾摩擦的明顯緩和。實踐證明,一體化是民族主義不可調和的敵人,也是同這種邪惡作鬥爭的有效工具。
廓清12月事件的本源
現在,當本章的敘述完成之時,我還想回顧一下早已成為往事的1986年阿拉木圖事件,並就它的實質提出某些結論性看法。上面已經提到,關於12月事件和動亂,派到阿拉木圖的莫斯科委員會不失時機地進行了跟蹤調查。動亂期間委員會掌握了領導權,對有關動亂的種種說法都進行了分析研究,其中有一種說法認為,存在一個組織群眾(請注意:基本是青年學生)搞示威遊行的專門指揮部,走上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