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沙淤、水漲、堤高的惡性變化中形成了黃河似的“懸河”、“地上河”。這是枝城到藕池口的上荊江的情景。
藕池口到城陵磯為下荊江。這段河道特別彎曲。兩端間的直線距離不過80公里,實際河道卻有240公里。江道彎彎,時而向南,時而北拐,大大小小16彎,素有“九曲迴腸”之稱。洪水宣洩不暢,加重了對江漢平原的威脅。如遇下邊的洞庭湖或漢江同時漲水,上下頂託,荊江的洪水威脅則更嚴重。一旦大堤決口,水從10多米高處衝向江漢平原,勢必造成嚴重後果。所以,人們常說:“萬里長江,險在荊江。”
為了分洩過量的洪水,降低荊江水位,減輕大堤壓力,這裡興建了荊江分洪等一系列分洪和蓄洪工程。1954年長江發生了50年一遇的洪災,荊江工程開閘分洪,保住了荊江大堤免受坍塌,並減輕了武漢及中游地區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這次洪災,加深了人們對治理荊江的認識,其後若干年來,治河之聲不絕於耳。尤其是那年冬季及20世紀60年代後期,為了進一步增大荊江洩洪能力,人們根據河道流向趨勢,因勢利導,將最彎曲的中洲子和上車灣兩個彎道進行裁彎取直,擴大了荊江的洩洪能力。並使荊江河道航程縮短了60公里。
透過加固荊江大堤、荊江分洪、下荊江截彎取直以及沿途湖泊蓄水等一系列工程建設,大大加強了荊江的抗洪能力,1998年之所以能夠取得抗洪救災的偉大勝利,除了百萬軍民的英勇奮戰,荊江水利工程的可靠基礎也是一大成因。
“大西線”調水怎樣解長江險患(2)
儘管荊江的抗洪能力有了大大的提高,但其洩洪量仍在每秒鐘8萬立方米以下,很難抗禦超20年一遇的大洪水,更談不上50年一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災了。
荊江的現在和將來,都改變不了“長江瓶頸”的地位和實質。
長江安危在荊江。
荊江盼望著長江上游截流工程的拯救。
朔天運河對金沙江以及長江主要支流的雅礱江、大渡河截流濟北,就會減少川江、荊江的過水量,使洪水在適量的安全線內馴順地下洩。這就從根本上避免了長江的洪澇災害。
朔天運河對長江上游,這與荊江分洪、洞庭和鄱陽二湖分勢的根本區別是:前者是從源頭上滅洪或減少洪災,後者是從洪流中減少損失,兩者之優劣不言自明。
怎樣從根本上最佳化長江,消除長江頻繁發生的洪旱災害呢?
郭開的回答是:上“大西線”,修建朔天運河。
他在一份報告中說:長江上游洪水高峰期15天,總流量500億立方米,朔天運河在長江上游的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建16個大水庫,總庫容2800億立方米,完全可以攔蓄上游洪水不下洩,並以每秒3萬至4萬立方米的輸水能力,將這些洪水引向北國,成為滋潤北國的玉液瓊漿。朔天運河這一神奇功能,可以使長江洪期的幹流水位下降4米至6米。有了這一回旋餘地,就可以確保長江抗禦5000年一遇,甚至萬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長江根除了水患,三峽工程的安全得到了保障,才能平平安安地發揮其蓄洪、發電和航運等作用。這裡邊的經濟效益,很難以具體數值來表達。
長江不光有洪災,還有旱災。
長江流域的乾旱概念是:山區和丘陵,20天無雨產生旱象;30天無雨成旱災;40天以上無雨則赤地千里,禾苗枯萎,農作物大量減產,甚至顆粒無收。
有關長江流域的旱情,歷史不乏記載。公元1646年至1649年連續大旱,“全蜀大飢,人相食,逃亡殆盡,畜無遺種”。1875年長江中游各省大旱,“草木樹皮搜食殆盡,流民載道,餓殍盈野”。
隨著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