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三角地的公告欄被糊成個白麵饃,一篇文章還沒被看完,就被又一篇文章覆蓋了。有同學在嚷:你們先等一下,要尊重別人的自由。但後面手裡舉著文章想貼上去的,早已經排成了隊。
大講堂,並非知名古建築,卻撩撥著全體北大人的神經,太多的青春記憶在這裡儲存、生髮。當交際舞被禁止,遵循北大民主思維,越禁越跳成了共識。你大概不知道學校食堂是怎麼洗菜的,為什麼很愛吃土豆。來大講堂看看吧,長長的水泥池子裡,碼上一堆堆的土豆,一長排水龍頭一起開啟,用鐵鍬去攪動池中的土豆,泥水就順著下水道溜走了。
晚餐,你一定要提前來,否則,大講堂的長條桌子就會歸位,溜邊靠牆站著了。也許會有一個半個的土豆,滾落在水池邊。水泥地用水沖洗過,據說水泥是越衝越堅硬的。所以有同學戲稱這舞池叫“滑爾死”。空氣裡殘留著晚飯的味道,是食堂看家的那道菜------土豆燒肉,不知怎麼才能做出那土豆味保留,肉味卻揮發掉的境界。
這裡的舞會,音響是一流的,交響樂能聽出老電影的效果,但笑聲卻一刻都不曾停止。在這裡聊天的同學,真的讓人佩服,能在狂躁的環境裡絮語,還面帶微笑。
動若脫兔,靜若處子。當這裡懸起銀幕,播放電影的時候,旁邊人或緊張或歡喜的喘息聲,你都能聽得真切。
岑浩和蔣耀先在《北大人》上讀到了大講堂將要拆除的訊息,岑浩寫了參加大講堂修繕義務勞動的文章。蔣耀先的文章讀來卻讓人心痛。他在文章中回憶了在大講堂聽馬寅初先生報告的情景,那次老先生講的是人口理論,也就是後來搞的計劃生育。
他還寫了馬老因為倡導人口理論遭到批鬥,住家被大字報糊成個白房子,連門都糊嚴實了,只留了個進出的洞口。貌似我們生活在沒有戰爭硝煙的和平年代,這樣的血雨腥風卻還在摧殘著文明。大講堂外,直到七十年代末,還被大字報糊成厚厚的一面牆。麗麗看著爸爸保留的那些照片,方才知道,老爸送自己進北大,並非第一次踏進這個校門。她把文章和圖片推薦給現任的《北大人》主編聶楚郡,學生會討論後,一致同意刊登,大家都表示我們應該正視歷史。
呂一鳴把幾張照片放在茶几上,邱楓安靜地一張一張地仔細看著。一張是他最近在北大大講堂門前拍的,他兩腳叉開,雙手交叉在胸前,仰頭看著前方。另一張是他拍的北大紅樓裡的一間特殊的會議室,就是當初為爭取青島,北大師生上街遊行前開會的場景,老式的桌椅,靠牆有許多白色的旗子,上面寫著《反對二十一條》,《還我青島》。長條形的會議桌上,筆墨紙硯,還有一把老式的鐵壺。還有一張,是北大南牆下,呂一鳴笑著站在群莉背後,群莉在他前面,兩隻手比出勝利的手勢,笑得天真浪漫。群莉頭上戴著毛線帽子,兩隻手套用一根繩子掛在胸前,似乎看得出在晃動。
“北大推倒南牆時,我們倆還在南牆下面拍了照。我想,要是趕得上咱倆也在大講堂拍個合影。”呂一鳴低頭說道。
邱楓說道:“何必呢,非都趕在拆的時候拍。我等蓋好新的大講堂再去拍。”
邱楓把照片放進相簿裡,一邊問呂一鳴:“你能在這裡待多久,是直接飛回廣州嗎?還是要先回北京,再回廣州?你老媽身體怎麼樣了?”
呂一鳴把邱楓拽到沙發上,兩人並肩坐著。猶豫著該怎麼向邱楓開口。
“你說有事和我說,啥事。”呂一鳴問道。
“我博士本打算在北大讀,現在改主意了,想學個工商管理專業。這是受了你的啟發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你有實踐經驗,文筆發揮出來,自然精彩。報告文學寫得比專業的人不差。”邱楓想不到這麼自然地就把誇讚的話說出來了,說完,她不由得看看呂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