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秦兵、天雄軍、白桿兵 (第1/2頁)
行者寒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何止是草率,簡直是胡來!
剛才的所有任命幾乎全是越級提拔,這在有明以來都是極為罕見的。
大明官員尤其講究資歷,一個官員從寒窗苦讀到秀才、舉人、進士及第,而後進翰林院,下放到地方任正七品縣令,而後根據政績一級一級往上升,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九的官員都是這個流程。
即便是有人越級升遷,也基本都是中低階官員,而且還會被其他官員瞧不起甚至產生矛盾。
譬如真實的歷史上,楊嗣昌就是這麼個被越級提拔過的高階官員,造成的結果就是朝中不少人看不上眼。
他針對農民軍的“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策本來是十分有效的,如實執行的話基本上李自成、張獻忠就得玩完,奈何盧象升、曹文詔手握兵權的將官都與之不合,導致後來兵敗自殺,如此可見越級提拔的弊端。
其實相比其他幾條,這還是小問題,騰驤四衛營改組入駐內城、天雄軍入京擴編、孫傳庭組建新軍、秦良玉越三級總督三省,也擴編。
銀子呢?糧食呢?武器裝備呢?
陛下該不是不知道養兵、練兵有多費銀子吧?
以邊軍為例,一名步軍月餉銀是一兩二錢銀子加半石大米,一套盔甲外加戰刀需要六兩,如果是工部打造則需十兩。
按朝廷折價一石大米一兩銀子(實際上物價很貴,經常一石大米需要一兩多銀子,尤其是北方大災,糧價更是離譜),盔甲戰刀算作用四年,摺合下來養一個步兵一年至少需要二十九兩。
騎兵就更貴了,月餉銀一兩五錢加半石大米,盔甲按照步兵價格來算,戰馬達多從宣府大同購入十五兩一匹,內地軍馬消耗的標配是一天一束十斤的草,兩三升豆,一年需要三百六十束草,十石豆,戰馬頂多用三四年,折損率很高。
養一個騎兵一年就需要餉銀十八兩加軍馬折耗十八兩,再加上盔甲戰刀,至少需要四十兩。
粗略算下來一萬步軍一年共需二十九萬兩,一萬騎兵共需四十萬兩。
就這還只是常態花錢,平時哨探、訓練都有犒賞銀,姑且平均算一年二兩,如果要調兵作戰,開拔費用不提,糧食和草料、豆料的消耗都要增加,招兵安家費五兩,戰死撫卹十五兩……
陛下你這一下子就要徵兵至少十萬,全按步兵算一年就至少需要三百萬兩,再加上還有九邊將近二十萬軍隊,還有關內京營兵、各地衛所兵……
咱大明一年多少歲入,陛下你心裡沒個數嗎?
崇禎把溫體仁等人的表現都看在眼裡,他當然知道徵兵要花錢,更知道這次的越級提拔定然會震驚朝堂,但那又怎麼樣,非常時期就要行非常手段。
提拔的這些人中除了韓山河他還不太熟外,其餘人都在他整理出的那份名單中,在明末這些人都絕對稱得上能人。
尤其是楊嗣昌和洪承疇,在崇禎心裡都是統帥級別,武能上陣殺韃子,文能提筆搞內政,少有的全能型人才。
在真實的歷史上,楊嗣昌還有個旁人沒有的優點——不怕背黑鍋,非常得前任信任,但奈何前任實在不給力,楊嗣昌最終因為背黑鍋而死。
洪承疇這廝雖然有汙點,但崇禎也打算勉強接納,實在是他現在太需要人才了,況且倘若不是山窮水盡,沒幾個大將會做出那樣的選擇。
畢竟建虜能給的,不可能比他給的更多。
忠誠這東西,不是天生就有的,崇禎心裡清楚,身為皇帝,應該懂得在什麼局面用什麼樣的人。
相比於洪承疇、楊嗣昌這類全能型人才,孫傳庭、盧象升的能力更體現在戰術層面,譬如鎮守一方的統帥以及獨自指揮一場大戰的能力。
在內政上洪、楊二人雖也很厲害,但相比於專門搞內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