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亦未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夏啟見狀,無奈搖了搖頭。
雖說孟奇能忍受的了修煉金鐘罩時的煎熬枯寂,但骨子裡還是好動跳脫的性子,此外還喜歡人前顯聖,可以說和他正好相反。
算了,就隨他去吧,反正等到他開四竅後,自己的保姆任務也就算結束了,到時候任由他外出闖蕩江湖,撞撞“奇遇”也好。
夏啟一甩袖袍,房門便自動合攏,旋即盤腿坐下。
他閉上雙目,元神內審己身,察看起了眉心祖竅位置處的玄關——
自從他元心印小成後,玄關就已經無限接近於開啟的程度了。
再加上他利用“八九玄功”在體內模擬了諸多功法和招式後,內天地已經初具了千變萬化的特性,並向著不滅道體所描述的內景靠攏,只等開啟祖竅後,就可以直接步入天人交感,甚至天人合一的狀態。
但要說這便是最鍥和自身的道路,也就是將來外顯的內景,也還為時尚早。
畢竟每個人心性不同,心境修為不同,因此會從功法中領悟的東西亦不相同,《八九玄功中前人描述的道路,未必就完完全全適合自己。
“容納變化,身成不滅;一切皆空,心證菩提。”
夏啟想到了《八九玄功開竅篇的最後一句話,陷入了沉思。
這是“不滅道體”和“菩提金身”這兩條道路的根本區別所在。
但夏啟始終覺得這句話不僅僅是給這兩條道路作區分那麼簡單,還隱含著兩者互為表裡的深意。
如何容納變化?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何謂一切皆空?諸法無我,諸行無常。
若是自己能得法後忘法,忘法後得法,讓這兩種狀態一始一終,一終一始,於此有無之間,迴圈往復下去。
是否就能將這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互相糅合,從而開創出一條圓滿無礙的嶄新道路?
孫悟空走的便是與他這個想法似是而非的道路,最後身成造化圓滿,一人兼具了兩種法身。
原著裡孟奇日後所證的不滅道體裡也略有菩提性質,並沒有出現反噬。
想到這裡,夏啟又清點了一下自己這段時日裡,陸續模擬後“開竅大成”了的功法:
一門是仁聖的《浩然之氣,修煉時不但能養胸中浩然正氣,更能在出手時引動充塞天地的浩然之氣,從而加持自身,是少有的能在開竅階段就勾動天地之力的功法。
其內記載的絕學招式威力不俗,且頗具參考價值,既有壯大元神抵禦外邪的心法“富貴不能淫”,也有能與任何防守招式相結合的“貧賤不能移”,還有能遇強則強的“威武不能屈”。
配套劍法“聖人九劍”更是一門長於大道,簡於招式的外景劍法,雖然本身變化樸實無華,但若是能將自身道理融入其中“講述”出來的話,威力反而遠超大部分的法身劍招。
另一門是心聖的《心學二十八訣,修煉此功的前提需得明心見性,並透過養學培育出深厚的心力才行,不過夏啟身具元心,腹內亦不缺經綸作為資糧,也很快練成了。
練成此功後,他不但能使出其中記載的種種心術,例如“心外無物”、“知行合一”等,還能以心念化劍,修出能駕馭天地元氣的“心劍”。
由此,夏啟也開創出了自己的第二式外景劍招,“萬劍一心”!
此招和他在輪迴世界裡開創的第一式劍招“一劍傾心”一樣,都是脫胎自元心印的招式,所以都被併入到了一門劍法裡。
至於這門劍法的名字,夏啟也不想取得太過花哨,就命名為了“元心劍法”。
其他諸如玉虛一脈的五部功法、仙蹟內玄壇真君的《羅浮真經、曦的《五德神功、韓廣記憶中的《天帝玉冊等等,夏啟也皆已模擬大成,並將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