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觀影二 (第2/4頁)
酒神葡萄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太匱乏了,醬油拌飯的味道都吃不到。
後面挖藕人的聊天片段,是最讓勞動者們感同身受的。
[挖藕人不是本地人,是不同地方過來的,因為工作而聚集到一起。
他們知道這是辛苦活,一天下來腰痠腿痠胳膊酸,但是為了掙錢,他們願意幹這項苦活。
夜晚,他們在一個小燈照明的屋子裡吃飯,從幹活的辛苦說道自己的家庭,第二天再清早起來去工作。
拿起藕的他們笑的乾淨淳樸,心願也只是希望藕買的價格高點,能多掙幾個錢;他們喜歡寒冷的天氣,也只是因為天氣冷了,大家會買藕燉湯,藕會漲價。]
他們的笑容鏡頭看的小小很有感觸,讓每天也忙於生計的其他普通人觀眾也看的滋味莫名。
辛苦當然辛苦,後人挖藕和自己種田都是賣力氣的工作,挖藕的片段他們看的很能感同身受。
有區別的是他們身上沒什麼高額賦稅,也沒有徭役,努力掙錢能養活自己和家庭,怎麼樣都輪不到餓不下去賣兒賣女。
所以他們會累,但拿起一整段的蓮藕也能笑的開心。
而封建社會的上層人士,沒想到一個講美食的影片都能給他們一刀。
再怎麼有生產力的差距,不同社會對不同人的態度差異是存在的。
在他們眼裡,鏡頭對準現在定義的庶民、氓流,後世的普通人,就是對他們的一種冒犯。
因為這麼一個鏡頭片段,一些原本看見美食興致高昂的人覺得難受了。
[“數千公里之外的吉林查干湖,另一批職業捕撈者,等到了工作季節的開始……”
清晨的陽光升起,一些人趕著幾匹馬兒,拉著車子走在寬廣厚實的冰面上。
冰上立起紅色旗幟,老手趕著馬兒圍著一個地方不停轉圈跑,其他人在冰面上拉開漁網,冰上除了馬兒和裝載貨物的木頭車,還有好幾輛四輪汽車。]
吉林?
清朝,入關多年,不能隨意走動,都不知道老家到底什麼樣的滿人小輩們立刻抬頭。
有點文化見識廣的老一輩科普道:“那是查干泡,蒙古人叫查干淖爾,自古以來就魚類繁多,鴨雁群集,蘆葦成片。
遼太祖建國後稱這裡為“鴨子濼”,是契丹貴族的魚獵之地,現在是‘放生泡’,嚴禁捕魚。”
老人看著上面冰面上穿著厚實,帶著皮草帽子,一起齊心捕魚的人,一時也猜不準這到底是那個族的。
[“凌晨四點,查干湖的漁民趁夜色出發。棉襪子,氈嘎達,狗皮帽子……”
好幾匹馬兒在冰面上噠噠噠走著,身後拉著的木車上坐著十來個人,各個裹的緊實。]
現在的上層滿人是沒見過這種場景的,但是清朝的東北人很熟悉這種趕早去冰上捕魚的生活,不能撈查干湖的,他們也有其他江湖能撈。
有人看了用族裡語言說:“還是後人輕鬆,我們撈魚,哪有這樣亮的燈能隨身帶呢。”
同伴贊同道:“我剛剛都看到冰上有汽車,總感覺他們現在撈魚的方式都只是為了拍攝做的。”
和他一樣想法的幸運觀眾發出彈幕提問,挖藕好像不是人工不行,但是捕魚這也人工?
小小:“查干湖冬捕很有名的,我記憶中就是‘傳承千年,不靠機械的漁獵文化’,很多人去東北旅遊還會特意慕名去參加冬捕來著,好像確實不用機械。”
記得去年哈爾濱旅遊火爆程度的大家瞬間懂了,傳承千年的漁獵文化,那確實是個好大的噱頭。
現在輪到南方人和西北人被這樣寬闊冰面吸引眼球了。
但是他們完全沒懂,就看見片子裡的他們開鑿了幾個冰洞,下網,然後馬兒圍著一個絞盤轉圈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