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扎眼的“狗皮膏藥”(上) (第1/4頁)
漢城老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王耀武將軍所屬的整編51師。將奉命從漢中向北經川陝公路穿越秦嶺向寶雞集結。
李白的一首《蜀道難》曾經形象的道出了川蜀地帶的艱難險阻。
我國西北地區歷來高山大川相連 ,尤其是川陝地帶以秦嶺和大巴山相隔,地段崎嶇,數千年只能依靠馬匹和棧道通行。真是名副其實的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川陝公路於1936年6月建成通車。
它是連線陝西、四川以及寧夏、甘肅等地區的重要通道。它貫通南北,從成都平原直通關中平原,抵達終點---十三朝古都西安。
其路線跨越了崇山峻嶺,沿途劍門關、大散關、七盤關成為一道雄壯的風景線,它的建成,讓曾經關山難越的名關險塞都成為如履平地的公路。
但是,在那樣艱苦的年代,其修建難度之大,耗費工程量之大,在中國交通建設歷史上屬實少有。
川陝公路的開通,促進了西北各省經濟文化的交流,更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強佔了東北,對華北華東地區虎視眈眈,而一旦華東華北地區被佔領,中國將陷入完全淪陷的危機之中,因此陝北地區面臨巨大的危脅和壓迫。
為了抵禦日本未來可能出現的侵略行為,國民政府不得不做好開戰的最壞打算。
基於以上種種的戰略考慮,川蜀地帶作為最重要的後方戰略基地,修建連線各省份的運輸公路就迫在眉睫了。
川陝公路就是作為進入四川的交通要道,被國家列為了關鍵的戰略樞紐地位。
1934年10月,國民政府下令打通由成都平原通往西安的公路。
該路將途徑大巴山,跨越秦嶺,直達陝西漢中,與正在趕工的西漢公路銜接,川陝公路宣佈正式開工。
秦嶺曾被譽為:“天下之大阻”、“飛樑架絕嶺,棧道接危巒!”
修築川陝公路時正值陝北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災,沒有糧食,沒有工具。
民工在強制要求下不得不人工進行搬運和爆破,崎嶇的山路、危險的山體滑坡、湍急的河流讓許許多多川陝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為了到達政府要求的國道的標準,施工程序一再延期,一直拖到大巴山的入冬,民工們身無遮掩,手生凍瘡的情況比比皆是。
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下,不少人因為飢餓和勞累而死去,給沿途各縣的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川陝公路的修建原本最主要的作用是國民政府為遏制川北的紅軍所修建的!
但全面抗戰爆發後,川陝公路的建成不僅聯通了西北和西南,更使抗戰時期在物資運輸、訊息傳遞以及戰略轉移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它也成了連線國民黨“陪都”重慶和共產黨“紅都”延安的陸路交通要道。
對於促進西部經濟發展,建設抗日戰爭統一戰線的大後方基地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中國奠定了“內線防禦”的基礎。
當時人數眾多的百萬川軍正是透過川陝公路兵分兩路加入戰線。
一路從重慶出發,順長江而下,在兩湖地區進行與日軍作戰;另一路則一路北上跨越秦嶺,奉命開赴抗戰前線,成為大西北的主力軍。
全國四通八達的交通幹線為各地兵線轉移和戰略轉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川陝公路聯通南北兵力和物資的便利極大地緩解了對日作戰的壓力。
抗日戰爭勝利關鍵時,日軍曾從貴州繞後打算偷襲政治中心重慶,而當時的主要戰鬥力都集中在前線華北、華中地帶。
後方兵力空虛,一旦後方被攻陷,國民政府就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危機!
關鍵時刻,就在距離貴陽不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