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樓看風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再是承擔了重任的基建,對上秋收也得避讓三尺。
夏曆七月,是關西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同時也是春小麥成熟的季節。
隨著一聲,“收麥咯!”的吆喝聲響起,甘露川的收麥正式開啟。
收麥的軍屬們右手拿起鐮刀,左手扶著麥稈,排成一排,一鐮刀接著一鐮刀割了起來。
他們從天色麻麻亮一口氣割到日上竿頭,都沒有喊過一聲累,也顧不得喝上一口水。
頭頂的烈日灼燒著所有人的脊背,汗如雨下。
他們的肩膀、臂彎、腳腕、小腿被那細如繡花針的麥芒刷來刷去,接觸到麥芒的面板上,處處是細小的傷口,全然都顧不上痛不痛、癢不癢
這可是今年的第一場豐收呀!
孩子們跟在後頭,擰著布口袋,把散落的麥穗都一一撿進了袋子裡。
邊城麥收的老規矩,爭取要做到顆粒歸倉。
而割下來的帶杆麥穗,陸續被馬車運回晾曬場。
到了這裡先要把麥穗和麥秸分離。
鍘刀綁在在凳子上。
一人開鍘,一人負責把鬆開捆的麥穗送往鍘刀下面,就這麼用力下摁,利索的分成了兩段。
麥秸可以當柴火,還可以用來編織成草帽、扇子、筐、草鞋、籃子、淺盤等各種生活用品。
鍘好的麥穗接著就被攤在曬場裡爆曬,負責曬場的人每天都會用木杈把麥穗翻上幾遍。
只需兩個烈日,麥穗裡的麥粒水分就被蒸發,脫粒變得輕鬆起來。
所有人在割完每天的麥子後,都把目光聚焦在晾曬場上。
自己親手割的時候,真能感受到麥穗的沉甸甸。
太想知道今年這三萬畝地的總產量了!
還別說。
關西從春季到夏末幾乎就沒下過幾場雨。
最早收割的麥子只曬了兩天,就被脫粒得到了具體資料。
古千夫長等人跟完了全程,跑到甘明蘭跟前激動得不能自已:
“將軍,將軍,咱們甘露川的小麥今年是大豐收啊!平均畝產六石,六石!還都是去殼後的淨重,淨重!”
“原來您之前說的一畝最少能養活兩人,真的不是夢!”
“莫說兩人,咱們甘露川的瓜果菜蔬和肉類搭著六石麥子,都夠養活兩大一小三口人一年了。”
“不僅產量高,麥子也是粒粒飽滿,不用試都知道這個賣粉蒸出來的饃饃有多宣軟。”
“將軍,將軍!今天晌午飯就吃新麥飯吧?”
甘將軍:“”
她擦了擦額頭上冒出來的冷汗。
大意了。
在小麥的生長關鍵階段,她用異能促了幾回根系的生長。
不成想,這些麥苗都把營養從根系輸送到了麥穗上。
畝產來了一個六石!
折算成後世的計量單位,得有七百二十斤。
後世都不算低的一個產量,擱在這會兒,真真是可以載入史冊了。
但甘露川的軍屬們真不知道這裡面的貓膩啊。
他們把今日的豐收都歸咎於,逆天的種子、肥沃的土壤和精心的耕種。
所有人都眼巴巴的盼著麥面下鍋呢。
等不及,根本等不及。
新麥麥粉顏色發黃,但蒸出來的饃饃剛揭開鍋蓋,就是一股濃郁的麥香撲鼻而來。
宣軟、微甜、微粘牙。
成人拳頭大的饃饃,不到兩歲的圓圓小朋友都能幹完一整個。
更別提蘆葉等半大小子了。
虎頭一個人連著吃了八個,差點沒把自己給撐死!
整個衛所的上空,在接下來的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