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頁 (第1/2頁)
範克明/周亞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4 楊德攻:《金縷曲》二闕,原載《貴陽晚報》。
5 杜宣:《月墜林梢》,原載《團結報》。
6 引自紐約《美洲華僑日報》1986年10月4日社論。
7 郭沫若在1944年11月間為歡迎周恩來同志由根據地來重慶工作而舉行的一次宴會上的唱和詩,當時作為陪客的沈鈞儒作詩云:&ldo;經年不放酒杯寬,霧壓山城夜正寒。有客喜從天上至,感時驚向域中看。新陽共舉葡萄 ,觸角長慚獬豸冠。痛苦狂歡俱未定,河山雜遝試憑欄。&rdo;郭步沈老韻作此詩。詳見許滌新:《百年心聲》,生活&iddot;讀書&iddot;新知三聯書店1979年3月出版。
8 李商隱:《夜雨寄北》,詳見安徽師範大學古代文學教研室選編的《李商隱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12月出版。
張學良傳--後記
後記
出於對張學良將軍的敬佩,想寫點有關將軍生平事跡方面的文章,是我多年來的願望。但因無法與將軍見面,加上資料不足,一直未能動筆。但此願未償,實難心安,竟有些欲罷不能了。後來,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走訪、調查、醞釀和準備,於1986年夏天開始動筆,一發而不可收,到年底便寫出初稿。
首先看稿並給予幫助的,是黃朝章教授。1986年冬,全國紀念西安事變五十週年學術討論會在西安召開。在會議期間,我與陝西師範大學房成祥教授和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魚汲勝同志都曾詳談過這部書稿的內容提綱,他們還分別看了部分初稿,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和意見,使我在以後的研究和寫作中,受益匪淺。
1987年春,基本定稿。同年9月,去瀋陽參加&ldo;張學良暨東北軍史學術研討會&rdo;期間,我又利用會前會後的一段時間,追尋張將軍的足跡,訪問他長期居住過的大帥府等舊址,走訪了一些老同志和張將軍的親屬,同時還在遼寧省圖書館等處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回西安後,我反覆琢磨,幾易其稿,唯恐不能書盡其意,唯恐未能準確地寫出將軍的思想和性格,唯恐未能公正地評價他的歷史功過,想儘量把張將軍的坎坷一生如實地再現出來,讓我們大家永遠記住他對中華民族的貢獻,並從中得到一些教益,卻仍不能盡如人意。
在撰寫此書時,我精選史料,力求真實、準確,在行文落筆處,注意追本溯源,以使言之有據;在寫到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時,一般不由作者作過多的描述渲染,而是儘量採用第一手資料,如本人的談話、書信、講演、文電等,或當事人的口述筆錄。引文大都出自比較權威的專論、專著及當事人的親身經歷和見聞;有一小部分系引自文學傳記或紀實性質的文學作品,它的準確性雖有所欠缺,但也並非憑空編造,而是&ldo;囿於特定的歷史範圍之內&rdo;的。它對於那個歷史時代的某些歷史場景和人物心理的描繪,也還是比較真實的。
張學良的生平事跡是不平凡的。由於自己水平有限,錯誤和不當之處,在所難免,誠懇歡迎專家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在寫作過程中,多蒙西安地質學院和社科部領導及部內外同志們的關懷。江漢大學副教授李傳信、中國地質大學離休講師曹冠卿同志審閱了本書的校樣,並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西安地質學院社科部資料室、西安事變研究會資料室、西安張學良紀念館、商業部老幹部局白竟凡、鄭州大學楊中州副教授,以及李越、徐月俍、楊美讓、周亞蘭等同志,也從各方面給予熱情的幫助,特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此書的出版,還得到中共中央統戰部、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宣傳部領導的關懷和長江文藝出版社領導及編輯的關心和支援,在此表示深切的謝意。
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