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 (第1/2頁)
徐焰/馬祥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時間多數群眾躲入山間。但丹巴縣有一個上過天主教會辦的小學、懂漢語並且經過商的30歲的藏族漢子麻孜?阿布,對這支新來的軍隊感到好奇,不但不躲藏,反而主動前往懋功探聽虛實。
麻孜?阿布遇到&ldo;紅漢人&rdo;的隊伍後,親眼目睹了他們保護寺院和尊重藏族風俗習慣的行動,很受感動,便自告奮勇給紅軍當翻譯和嚮導。他還招呼十餘名青年隨同自己下山,從附近找來木料,搭建橋樑方便紅軍通行。紅軍進入丹巴縣城後,他又發揮自己熟悉當地情況的特長,幫助安排紅軍的食宿。紅軍首長根據其原名&ldo;麻孜&rdo;的諧音,給他起了個漢族名字&ldo;馬駿&rdo;,其意為藏族人民的驕傲。
馬駿的父親在丹巴藏區是個小頭人,為人開明,一向不滿四川國民黨軍閥的敲詐勒索,得知兒子的行動後表示贊成,自己也出面擁護紅軍,幫助籌集了十多萬斤糧食。同年10月,紅四方面軍佔領丹巴縣後建立蘇維埃政權,還讓他擔任縣政府副主席。
馬駿一家在當地頗有影響,他們父子出面號召,很快拉起了一支上百人的隊伍,其他一些鄉裡也建立了少數民族武裝。紅軍隨即派來政工幹部,收編了這些隊伍。據當時駐丹巴的紅五軍軍長董振堂、政委黃超、副軍長羅南輝給紅軍總部的《關於敵情及部隊情況的報告》記載:&ldo;丹巴縣及區均已建立了番族人民革命政權,共分七個區,群眾很好。武裝除獨立團外,各區有二十個、三十個不等的遊擊隊……番民獨立團現成立了三個營,約八百人,有槍二百餘枝,每連我們都派有軍隊幹部去領導。&rdo;
11月間,紅五軍在丹巴縣建立起各級紅色政權和鄉級遊擊武裝後,又幫助組建起&ldo;丹巴番民獨立團&rdo;,由馬駿擔任團長,下屬800人,成員絕大多數為藏族。獨立團一經成立,便開始清剿地方反動武裝,修復被反動勢力破壞的橋樑,積極維護地方治安,為在川西作戰的紅四方面軍主力提供後勤支援。當時紅軍動員藏民參軍的口號主要是&ldo;番漢一家&rdo;,要群眾保衛自己的家園不受四川軍閥侵害,因此調動起了許多少數民族同胞的積極性。這些藏胞多不通漢語,對共產黨的理論不能完全理解,卻出於自發的反抗本能,踴躍地跟隨紅軍投身於反抗四川軍閥的戰鬥。
紅軍幹部穿上藏裝
紅四方面軍南下在百丈關作戰受挫後,不得不西撤,以丹巴等地作為主要戰略立腳點。由於這裡藏族群眾參軍比較踴躍,民間又藏有大量武器彈藥,1936年1月,紅四方面軍總部決定將丹巴番民獨立團及各區鄉遊擊隊合編,擴建為丹巴藏民獨立師。
藏族出身的馬駿被任命為師長,紅軍派去的李中權任政委,金世柏任副師長,原屬一、四方面軍的100多名幹部到該師擔任團政委、副團長、指導員等領導職務。為便於工作,他們也換下紅軍的軍裝,改穿藏族服裝。這個師開始只有1000餘人,在紅軍離開藏區前發展到三個團,共2000餘人。參加該師的戰士多為強壯驃悍、能騎善射、作戰英勇的藏族青年,開始裝備有300多支步槍,其餘是長矛大刀。
在獨立師成立大會上,馬駿身穿藏袍,腳登皮靴,頭戴狐皮帽,精神抖擻地走進會場。他用洪亮的聲音,分別以藏、漢語進行了動員,正式宣佈:&ldo;丹巴藏民獨立師正式建立了,熱烈歡迎各民族青年參加!&rdo;接著,馬駿又具體說明:&ldo;今後,新老幹部都要有跟著紅軍革命到底的精神,要團結得像一個人,打倒我們所有的敵人。&rdo;&ldo;民族有別,不是冤家,敵我之分,才是對頭;實現民族解放、各民族平等,是我們的奮鬥目標&rdo;。
紅軍轉移,藏民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