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3/4頁)
南方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看有佛教的、道教的、儒教的,但更多的是陰陽中出現的神靈,還有就是被人們崇拜的英雄人物。而且,祭祀活動也很隨便,想起那個神靈就祭祀那個神靈,要用到那個神靈就放心拿來用。神靈在國人的心中其實就像很隨意的一件物品、工具,這一點我覺得我們民族的精神很放鬆,也很溫和。
“禹”繼承帝位,首先要考慮的是他的帝位繼承的正統性,“名正言順”嗎?“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為人臣。”(《史記—夏本紀第二》)好,禹繼承帝位的合法性說清楚了,哪麼他的成就如何?如何帶領人民創造農耕文明的?
“禹”本人很聰慧,身材高大,遵守綱法,而且有仁義有信用,辦事認定目標,做事符合事物事理,可以堪稱為帝。在農耕文明裡,最讓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看得起的是早就適合農業發展的事情,“禹”就是一位治水英雄,他有十三年的治水經驗,而且在治理水患的十三年裡也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美言,當時的水患在他的治理下“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令益予眾庶稻,可種蓖溼。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史記—夏本紀第二》)由此觀之,“禹”不但治理好了水患,而且在農業種植上開闢了新的物種,解決了其他諸侯食物缺乏的困境,把農耕文明有向前推進了一步,是一個明顯帶有強烈團隊意識的、少有的英主。“禹”的大無畏的團隊精神是確保夏王朝享世5個世紀的前提。
然而到了桀統治的夏王朝卻是另一番景象。“帝桀之時,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湯而囚之夏臺,已而釋之。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
夏王朝是我國曆史上有記載奴隸社會的唯一一個沒受女人影響而滅亡的國家,但是,透過司馬遷的描述,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滅亡是在農耕文明受到極大破壞的情況下由民眾發起的一場正義之戰。治史的根本目的就是讓統治集團看到另一個統治集團如何走向滅亡之路的。
由“湯”發起的這場正義之戰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商王朝,“湯”自己也被尊稱為“武王”,開始了自己“改正說,易服色,朝會以晝”。也許,漢王朝進行的“改正朔,易服色”正是從這裡找到依據的。這位商王朝的建立這也是很有一番作為,為推進農耕文明立下汗馬功勞,這樣也就確保了自己子孫享世五個世紀。但不肖子孫紂卻因女人妲己而葬送了江山。公元前11世紀,有另一個諸侯——西伯,發起了另一場戰爭,滅亡了商王朝,建立周王朝。恰恰,周王朝也是因為女人褒姒而葬送了自己的王朝,於公元前770年遷都洛邑,公元前256年成為名存實亡的王朝。
夏、商、周,其實中華民族表面上已經形成了統一,但實質上還是以諸侯割據為主,也就相當於城邦制國家一樣,每一個諸侯都有自己獨立的文字、貨幣、經濟以及統治思想,如果說在周王朝之前夏王朝實行的是以仁義治天下,商王朝就實行的是以崇宗治天下,當夏王朝的桀出現殘暴、草菅人命,湯取而代之是合乎民心民意的,更是符合農耕文明發展的歷程;同樣,商王朝透過改正朔、易服色來取得的民心,而在紂以享樂、殘暴為中心的權力當中周武王——西伯取而代之就更加合乎勞動人民希望發展農業,享受安定寧靜的生活的願望。畢竟商王朝是一個打破“共同生產,共同消費”的社會變革,這個時候形成的貴族可能要超越以前任何一個時代創造的生產力,有明顯多的消費品可供貴族消費,同時貴族們已經出現明顯的控制祭祀權利的,出現了明顯的人事組織,這個人事組織分為王、侯、邦伯、師長、卜、史、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