禿然好像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強降雨致道路坍塌或其他嚴重損毀,進而影響大軍正常行進,那麼負責維護路面狀況的官員罪責難逃。
正因有此未雨綢繆之準備工作,漢軍於行軍途中方能較為順利前行,作戰效率亦大大提升。
出征三日便遇到一場小雨,將士們麻溜地戴上那斗笠,披上厚厚的蓑衣,還把腳上的鞋子換成了輕巧的草鞋。
這一連串動作行雲流水、整齊劃一,都是平日裡就已經達到訓練有素的水準,輕鬆就搞定了這場不期而至的大雨。
等雨一停,太陽重新露出笑臉,軍隊就又換回了平常的行頭。
這時候的路面平坦得很,一點坑窪都沒有,根本不會給全軍的行軍帶來任何麻煩。
就算是坐在馬車裡的皇帝劉禪,也沒受到一丁點兒影響,即便是出征也顯得有些悠閒自在。
每到一個驛站,那裡早就有專門的負責人候著,等著和軍需官交接工作。
這些負責人經驗老到、認真負責得很,他們嚴格按照流程來,穩穩當當地把軍需物資和食物交給軍隊。
軍需官也會仔細核對清單,保證領取的東西數量沒錯、質量過關。
所有環節都嚴絲合縫的,一點問題都沒有。
到了軍隊吃飯的時候,那就更有序。
只要將領一聲令下讓大家停下來休息,士兵們馬上就在道路兩邊就地開始生火做飯。
大家圍坐在一起,開開心心地吃著雖然簡單但能提供足夠能量的飯菜。
吃完飯,稍微休息一會兒,就各自去找地方挖坑,解決一下個人問題。
最後,全體士兵迅速集合好,整支隊伍又生龍活虎地朝著冀州魏軍出發。
這一路上,這支軍隊一直都保持著高度的紀律性和組織性,行動速度、秩序皆是此時代之最。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乃是西域烏孫國那場雙方投入總兵力四萬的中等規模戰爭,他們的軍隊所到之處,可謂是雞犬不寧。
在蔣琬的蓄意推動下,大小昆彌的外交矛盾從邊境摩擦,驟然升級為全面戰爭。
大昆彌的建立完全依賴於漢帝國的支援,宛如漢帝國的附庸,且無甚實權。
不過,小昆彌才是烏孫人心中名正言順的烏孫之主。
因此,大昆彌看似強大,實則小昆彌更得人心。
數百年來,大小昆彌之間矛盾頻生,時常爭執不休。
因為漢的勢力一度退出西域,時至今日,大昆彌的勢力逐漸削弱,小昆彌卻日益強盛。
因此,大昆彌非常有危機意識。
就像曹魏和季漢只能存在一個一般,烏孫要是統一,大小昆彌必然是要死一個,絕對無法融合,那麼只能是要戰場上見真章了。
:()三國:我劉阿斗真不是曹操的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