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歎服。
更有懷疑論者表示不相信在vs研究院的主場測試,要求將機器拆開看看有沒有作弊。研究院的那幫瘋子自然欣然許諾,大方的讓這些傢伙看個究竟,反正看一眼也不會將技術流失。
結果就是沒有任何作弊的現象,當然不會有,這是alpha應有的效能,長久暗暗竊喜。
alpha能有這麼精彩的表現自然有它的道理,這些測試只是在公共平臺上進行的,所有的測試程式都是現編的,測試的也只是一些基準效能,這方面alpha自然不會輸給任何一個對手。
但是效能歸效能,要實際應用才能賣得出去,可是應用軟體還沒完成,這個長久自然不會提及。
再者,alpha能有這麼良好的表現,和處理器的設計 也密不可分。
這部樣機的處理器已然不是原來所預定的k32了,而是虞博士所率領的研發團隊改進過的版本,內部稱之為k32…pro。
說是改進版本,其實也耗費了相當長的時間,從k32成功時即啟動研發,算到如今已經一年多了,在虞博士率領的團隊研發之下,其效能飛躍也讓長久頗為心驚。
秉承於k32那異常精簡的設計,虞博士對指令集並沒有多大的改動,只是新增加了兩條指令,由32條增加到了34條,儲存器定址方式同樣只有兩種,這就大大簡化了程式的編寫。
另外由於工藝的改進,晶片可以容納下更多的電晶體,k32…pro還將內部高速暫存器增加了一倍,達到了128個,使得各種資料指令可以更多的在暫存器中高速運轉而不需要cpu發出指令在記憶體中尋找。
由於k32使用的是流水線技術,而k32…pro同樣是這種設計,精簡的指令高速處理對資料的需求也節節攀升,可以說是一個資料吞噬機也不為過,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
大規模的暫存器使得資料處理加快,但是記憶體的速度卻是遠遠跟不上處理的速度,這也讓k32…pro的流水線處理成了擺設,沒有資料只能等待,使得效能大大下降。
虞博士同樣也遇到了英特爾的難題,甚至更加的致命,因為386並不是採用流水線技術,所以處理器時鐘週期的等待對其效能的影響並不是太大,而k32…pro則對這個非常敏感。
這就讓研發小組騎虎難下,由於k32…pro的核心不需要微碼電路,因此顯得十分精緻小巧,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最小的處理器核心了,大概只消耗了三萬五千個電晶體(arm處理器同樣如此)。
這麼小巧的核心再加上一些外圍的功能電路也不過讓晶片的面積增加了一點點,虞博士甚至想將兩條資料處理流水線整合在一個晶片上,這樣做是完全有可能的,相比386使用的近28萬個電晶體依然是小巫見大巫。
不過模擬了之後卻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兩條流水嚴重加劇了等待資料的時間,反而使得效能還不如一條線。
這就讓虞博士難以取捨,費盡心思想解決這個問題。最後還是西門子的一個工程師提議加上cache,或許可以緩解一下資料等待的問題。
cache不大,只有2kb,不是位元組,是位,2k位而已,卻佔據了相當於原本整個晶片的面積,讓k32…pro的成本增加了一倍。
不過這是值得的,加上了cache的k32…pro如虎添翼,資料等待的問題雖然存在但是已經微不足道,效能居然超越了k32一倍之多,8兆赫茲的版本每秒可處理的指令數目達到了四百萬條,當時沒有任何處理器可以與之比肩(386大概是四百到五百萬條指令每秒吧,不過386的頻率可是從二十兆赫茲起跳的)。
晶片大了,自然會影響成品率,對測試的難度也會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