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7頁 (第1/2頁)
九個栗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另外,國外的案例,其實有許多資料,已經無法再給我們提供借鑑了。」蘇總工右手撐在桌上,左手輕輕一叩:「我們的這座橋,可以說是『集大成者』的首例。」
所有人抬起頭看他,目光充滿了欣喜和驕傲。
「我們採用了當前世界上最好的高效能環氧鋼筋、不鏽鋼筋、高效能海工混凝土、合理的結構、工廠化製造等,集目前國內國際最好的耐久性技術,來保證港珠澳大橋達到120年的使用標準,這在華夏也是絕無僅有的。」
如果說初期他們還有借鑑國外案例的想法,那麼,當真正接手這個工程,並將所有技術全部瞭解透徹、徹底吃透以後,目前他們已經創新出了四百多項新技術,連申請專利都得各種排隊……
整體設計和關鍵技術全部自主研發,科研創新可謂港珠澳大橋建設中的題中之義。
說句不客氣的,國外目前的技術,很多已經落後於他們了。
這種情況,他們還需要去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成功嗎?
「不,我們不需要。」
林總工挺胸抬頭,站得筆直:「我們擁有最團結的團隊,有著最新、最嚴謹的專業技術,甚至,我們已經制定了比國際更為嚴苛的驗收標準,我們的目標是?」
臺下,所有人已經握緊雙拳,與有榮焉,在這一刻齊聲大呼:「120年!」
不是八十年,也不是一百年。
他們的目標是120年!
帶著這般情緒,所有人直到最後一節沉管運到泊系區域,都依然平靜不下來。
一個個步驟,乾淨利索。
每個細節都監測到位。
無人水下對接,靠的是彼此的默契與儀器的精細。
「所有人,各就各位!」陸子安目光盯緊螢幕,聲音果斷而冷靜:「開始!」
按照他們在會議室進行的一樣,每個人分工明確,一個個動作快速而精準。
這一次的對接,比預想中的更加順利。
迎流面積增大?他們採用的是更大的拖力和技巧,全面克服海流影響。
沉管太長,仿似加長版的「航母」在拖航中的姿態更加難以控制?管節繫泊的每一次帶纜都要經受流速、流向的影響,且走錨的危險陡增?在數次成功拖移的經驗下,這都不是事。
而他們新研究出的深水無人沉放對接測控系統,則實現了世界上首次無線應用,成為此次浮運安裝的創新和亮點。
伴隨著陸子安和蘇林兩位總工的一道道專業的命令,最後一節沉管終於對接成功。
「偏移度為……02毫米。」
雖然及不上精準度最強的,但也已經比他們原本計算的要精準不少。
對於這個結果,大家都表示,已經很滿意很滿足了。
只是,陸子安還是有些憂心忡忡。
這節沉管的高低差有些大,對接達到這個精準度,確實已經是很不容易。
更改是不大現實,但是不改的話……
他仔細計算了一下資料,有些擔憂地道:「如果是這樣的話,最後最終接頭的精準度,給我們的餘地就不多了……」
聽了他的話,蘇總工也有些擔心,但還是搖搖頭:「沒關係的,車到山前必有路,下個月才合龍呢,不急。」
他沒有說的是,目前的這個資料,真的是已經非常難得了。
留給他們的餘地,陸顧問覺得不多,但其實,如果按照計算後的資料來看,只要最終接頭的高低差控制在15以內,順利止水,整個海底隧道工程,就已經很成功了。
只是,他心裡也清楚,陸顧問對自己的要求太高了……
他也沒勁陸子安,只是手一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