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頁 (第1/2頁)
[俄]尼·伊·雷日科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942年5月,德國佔領當局承認了新的烏克蘭自主正教會,佔領當局為了提高自己在居民中的聲望,在烏克蘭佔領區開設正教教堂,同時又害怕俄羅斯正教教會的威望增長。德國人在分裂自主派教徒的幫助下,希望&ldo;分而治之&rdo;的烏克蘭政策原則能夠得以實行。新&ldo;教會&rdo;在佔領早期(1943年之前)得到了德國佔領者的廣泛支援。但具有烏克蘭民族主義共同思想的弟兄們,即班傑拉分子、梅利尼克分子和其他匪徒組織起了更大的作用。烏克蘭自主正教會成了主要是反對本國人民的作惡多端的烏克蘭分離主義分子的思想鼓舞者。在沃倫,在烏克蘭民族主義組織的幫助下,自主教派對遵守教規的烏克蘭正教大搞恐怖活動。許多不願皈依烏克蘭自主正教會的教士和俗家人成為恐怖行為的犧牲品。弗拉基米爾‐沃倫主教馬努伊爾(塔爾納夫斯基)被班傑拉分子絞死,幾十名拒絕同分裂教派合作的正教神甫受到了獸行的折磨。
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和烏克蘭自主正教會領導之間的聯盟十分鞏固,結果又影響到德國當局對烏克蘭自主正教會的態度。這之後,到了1943年,班傑拉分子終於明白,希特勒分子實際上根本不想建立什麼&ldo;獨立的&rdo;烏克蘭國,於是分離主義者開始對德國佔領軍展開行動。在這種條件下,烏克蘭的德國當局只好停止以前向分裂自主教派提供的全力支援。
1943‐1944年間紅軍向烏克蘭順利進軍,將烏克蘭從希特勒手中解放出來,使自主教會的分裂運動在羅斯正教會合乎教規的領地上徹底覆沒。烏克蘭自主正教會幾名&ldo;主教&rdo;逃往國外,烏克蘭領土上所有的分裂運動教區無一能繼續存在,全部歸入羅斯正教會的管轄之下。
二戰以後,烏克蘭西部領土上建立起一些主教轄區:利沃夫‐捷爾諾波爾轄區、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克‐科洛梅亞轄區和烏日哥羅德‐穆卡切沃轄區。這些轄區的宗教生活十分活躍。赫魯雪夫的迫害雖觸及烏克蘭西部某些主教轄區,但程度並沒有其他轄區那麼嚴重。甚至赫魯雪夫在全蘇掀起關閉教堂的浪潮之後,1960‐1980年期間,僅利沃夫‐捷爾諾波爾一個主教轄區(莫斯科大牧首轄區內最大的主教轄區)仍然還有兩千左右個祈禱所,超過了俄羅斯教會社團總數的1/4。
這些祈禱所大部分集中在烏克蘭西部,上面已經談到,這個地區幾乎沒有被宗教鎮壓活動所觸及。這首先與下述事實有關,即烏克蘭西部各州於1939年才歸入蘇聯,很快便發生了偉大衛國戰爭。所以蘇聯只能在戰後才開始在加里西亞進行改革,這是很自然的事。戰後反宗教宣傳曾一度偃旗息鼓,關閉教堂的運動也停止了。因此,當地的宗教生活並未遭遇到戰前俄羅斯和烏克蘭東部那種毀滅性的破壞。合併派教會於1946年在利沃夫大教堂的自行解散,對這種局面的出現也起了很大促進作用。
自主教會派第三代的出現,也同烏克蘭西部民族主義情緒的爆發有關。在時間上則與教會合併運動的復興相吻合。據搞起這一新的分裂運動的人當年解釋,他們必須為希臘天主教派設立屏障。據他們講,自主教派的思想剝奪了對教會合併派有利的最有分量的論據,即烏克蘭教會的&ldo;民族&rdo;性質。不過很快便弄明白了,合併派也好,自主教會派也好,都是同一現象,即烏克蘭分離主義的產物。不錯,他們針對的是居民中的不同階層。不管是那些世代承認在烏克蘭西部已有300年歷史的合併教派、主張把它作為民族宗教的人也好,還是那些認為正教是父輩信仰的人也好,他們歸根結底都是上了民族主義的當,而決不是什麼在教義方面、神學方面、信仰方面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