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第1/2頁)
[俄]尼·伊·雷日科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段時間立陶宛領導人對記者發表談話、出訪各國,解釋共和國出現的局勢並尋求幫助。蘭德斯別爾基斯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n的採訪時說,立陶宛有人有能力渡過難關;又對法國電視臺&ldo;透露一個秘密&rdo;說,立陶宛沒有天然氣和石油也能活一百年。在同一時間,普倫斯克涅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試圖與一些石油公司商談簽訂合同。挪威政府就停止向立陶宛供應燃料一事向蘇聯提出抗議,它的總理說,挪威將在商業框架內與立陶宛建立貿易關係。瑞典政府也採取了相仿的立場。
與此同時蘭德斯別爾基斯還採取了外交行動。他請求老布希總統承認立陶宛新政府。類似的請求他還向波蘭部長會議主席馬佐夫舍提出。挪威打算率先承認立陶宛獨立。蘭德斯別爾基斯還邀請羅馬教皇訪問立陶宛,以便藉助他的力量壓莫斯科作出政治上的讓步。
縮減供應當然給立陶宛企業的生產帶來打擊。上面我提到,立陶宛總理試圖透過其他國家解決這些問題。但正如古老的俄羅斯諺語說的那樣:&ldo;朋友歸朋友,煙還是各抽各的。&rdo;這裡也是一樣:政治上可以支援,可是供給你的原料要全額付費。
普倫斯克涅在斯堪地那維亞得到的唯一收穫,就是在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開了個帳戶,為救援立陶宛基金籌集款項。根據蘭德斯別爾基斯提供的情況,世界各地進帳的善款,總共也只有區區幾百萬美元。而實際上僅石油和天然氣立陶宛每天就需要付出500萬美元。這樣一來,立陶宛新政權指望西方資助它獨立的打算也就完全落空了。
立陶宛領導人開始與莫斯科、列寧格勒乃至個別企業直接談判。這期間在立陶宛共和國發生了抗議行動,人們指責立陶宛領導人將老百姓置於困難的境地。於是在4月末,維爾紐斯汽車運輸企業的司機舉行了兩小時的警告罷工。此事發生後,已經宣稱是&ldo;民主的&rdo;共和國的交通部長立即指示,開除發起這次行動的&ldo;統一行動&rdo;組織的成員。
當然,對立陶宛限制供應,首先受到影響的是工人‐‐不管是立陶宛人、俄羅斯人還是波蘭人。但對此應承擔責任的卻是該共和國領導人,是他們違反了生活已達幾十年的國家的法律和憲法。儘管如此,他們還繼續推行自己的路線,向國外社會尋求同情和幫助。我真想看看,要是美國有一個州,譬如加利福尼亞,作出類似舉動的話,它會怎樣做。我相信當局肯定會採取迅速而嚴厲的行動,即如今常說的‐‐相應的行動。
平心而論,立陶宛議會也有清醒的聲音。政府的反封鎖措施委員會提出,應當首先尋求相應的政治解決。也有過切合實際的建議,例如立陶宛駐莫斯科的新任全權代表比奇卡烏斯卡斯就提出了&ldo;談判期間暫緩作出決定&rdo;的建議。但激進和好鬥的共和國議會沒有採納。
1990年5月17日戈巴契夫和我在克里姆林宮接見了立陶宛總理普倫斯克涅。她向我們遞交了一些檔案,其中包括許多使形勢正常化的合理建議。但這些建議未能解決主要問題‐‐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3月11日的決議並沒有撤銷。這個情況普倫斯克涅是知道的。我們再次強調,要撤銷這個決議,或者最起碼也要停止執行該決議,否則就不能討論正在使立陶宛焦急不安的問題。這些問題也是全蘇聯社會和全世界嚴重關切的焦點。總理普倫斯克涅答應將所說內容轉達給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
經過一個半小時在克里姆林宮的會見後,普倫斯克涅在立陶宛常駐代表處召開記者招待會。她相當謹慎地評價了與蘇聯領導人的關係。然後,又準確地轉述了我們對於當時使對方最為痛苦之點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