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 (第1/2頁)
[俄]尼·伊·雷日科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一階段是著手進行必要的民主革新,對社會生活多個領域放鬆硬性控制,實行公開化等等的階段。
第二階段我認為應該從1989年年中算起。它的特點是激進民族主義的抬頭和奪權鬥爭的展開。這一階段的&ldo;開篇&rdo;之作,是第一屆蘇聯人民代表大會、應當指出,在波羅的海沿岸地區,這種&ldo;民族主義&rdo;的癲狂相對於全蘇整體來,開始得更早,即從1988年年中就開始了。當時這是個非常重要的預警訊號。正在開始實施改革的國家領導人不會看不到這一點。
第一階段,戈巴契夫正為頭頂上的榮譽光環而得意洋洋。1986年他在遠東的哈巴羅夫斯克宣佈說:&ldo;如今的改革不僅是經濟上的,而且還涵蓋社會生活的所有其他方面‐‐社會關係、政治制度、思想和意識形態領域、黨的以及我們全體幹部的工作作風和方法。改革是一個大容量的字眼兒。我們將推動改革……大踏步前進。&rdo;
絕大多數人民群眾支援了他的行動。戈巴契夫陶醉了,他忘記了,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沒有考慮到最主要的東西‐‐我國的特點。請注意,蘇聯有近三億人口,民族和信仰的構成都非常複雜。國家的歷史之所以不簡單,還在於它雖強大而富饒,但相當一部分人民對此卻毫無知覺。在這樣的條件下,改革者必須得一步一個腳窩,無論是方向、規模、速度還是時機,都要找得特別準。也就是說,行動必須要有具體的、切合實際的綱領。但總書記卻沒有綱領。
戈巴契夫著急了。現在很難判斷,當時他是受到什麼力量的推動,不知是出於性格,還是受到誰不斷催促:時間不等人哪!我看是兩方面的原因都有。那些&ldo;改革&rdo;的策劃者們利用總書記性格中的某些特點,推行他們自己的路線,以更快地動搖國本,消滅他們所仇恨的社會制度。當雅科夫列夫及其一夥牽著總書記的鼻子走到對國家已構成危機的第二階段時,總書記束手無策了。決定性的一步已經邁出。我想,他掉進什麼圈套,他自己是明白的。於是就開始亂套了,權力也丟了,改革初期建立的威信也喪失了。這恰好應驗了一句富有哲理的格言:&ldo;從愛到恨只有一步之遙。&rdo;
在這一階段,具有民族主義情緒的激進反對派轉入進攻,社會公眾對改革的支援蛻變為民族主義運動,其代表性例證,就是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在80年代後半期出現的立陶宛的&ldo;薩尤基斯&rdo;,以及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的人民陣線。正是它們引領了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三個共和國的&ldo;進軍&rdo;:最初是要求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國家獨立經濟核算,而後就是退出蘇聯。
最具激進民族主義情緒的是&ldo;薩尤基斯&rdo;。它在奪取政權和爭取立陶宛退出蘇聯的鬥爭中,顯示出極大的破壞力。其實,&ldo;薩尤基斯&rdo;透過由它掀起的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的浪潮,在該共和國攀上政治巔峰之後,卻並不善於解決具體的、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首先是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僅僅過了三年多時間,它在道德上和政治上就遭遇了覆滅的下場。甚至連立陶宛取得獨立也難以挽救它的危亡。類似情況實際上發生在所有民族主義社會運動身上。特別明顯的是到了90年代,他們的領頭人如葉爾欽、克拉夫丘克、舒什凱維奇、彼得羅相等人紛紛淡出政治舞臺。在各自國家的歷史上,他們的活動都留下了否定的評價。
當然,客觀地講,&ldo;薩尤基斯&rdo;之類的大型社會運動,其產生的基礎,都是廣大居民對生活中的社會經濟條件,對中央及地方官僚行政領導作為的不滿,以及民族政策和幹部政策中出現的偏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