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3/5頁)
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等閒視之?孟觀、李肇雖然是條小魚,卻是長牙齒的食人魚。在此後一次又一次血洗宮庭的慘劇中,充當急先鋒的都是像孟觀這樣的殿中禁軍將領。
賈皇后滲透到殿中禁軍內部,逐漸拉攏了與孟觀等一大批禁軍中下層將領。但即便如此,她的力量還是不足於與楊駿放手一搏,準確地來說,這點力量還不夠楊駿塞牙縫的。
賈皇后當然知道這一點,她必須繼續尋找外援,於是她又把目光轉向了晉朝最龐大的力量,那個至今緘默不語的龐然大物,宗室司馬家。
宗室一直憋著一口氣,這口氣是從咸寧年間被驅逐出洛陽開始一路積攢下來的,之所以隱忍著,只有因為沒有領袖。汝南王作為宣帝的兒子,宗室嫡系中碩果僅存的長輩之一,原本眾望所歸,但他卻令人失望地不戰而逃,威望掃地。
在這個時候,楚王司馬瑋進入了大家的視野。與年老氣衰的汝南王迥然不同,二十一歲的楚王有將帥之才,性格勇猛果斷,武帝對這個兒子寄予厚望,將南方半壁江山的安危託付給他。楚王因此成為當時舉足輕重的人物,威權不在汝南王之下。
汝南王已經倒下,楚王於是成為宗室新的希望,這種人心所向早在永熙元年五月,武帝下葬的時候就已經展露得很清晰。
永熙元年五月辛未,武帝下葬峻陽陵。散居在全國各地的大小郡王、縣王,還有大大小小的公爵、侯爵,紛紛赴洛陽奔喪。楚王遠在襄陽,來得較晚,但當他抵達洛陽的時候,那些諸侯,還有許多朝臣都趕到東門外去迎接,當時洛陽城萬人空巷,無數百姓也跟著湧到東門去瞻仰少年王爺的風采。
當時楚王行為十分低調,看來在荊州兩年已有所歷練,他沒有在東門外逗留,徑直去了峻陽陵。在陵前楚王與他的同母弟弟長沙王司馬乂單獨會面,聊了許久,談話內容不得而知。會晤結束後楚王履行完相關禮節,就匆匆返回襄陽去了。
楚王的驚人號召力引起了賈皇后的注意,也引起了楊駿的注意。楚王因此成為賈皇后重點拉攏的外援,也成為楊駿首選的防範物件。
永熙元年(公元290年)磕磕碰碰地過去了。第二年,永平元年(公元291年)正月乙酉,楊駿讓惠帝下了一道簡直貽笑後人的詔書,詔書說:禁止宗室子弟與群官去拜謁皇陵。
皇帝竟然禁止同族親友拜祭先帝祖宗,這事未免太荒謬了,楊駿卻一本正經地告訴同僚:不要大驚小怪,不謁陵是司馬家的祖訓。
於是有好事者去查閱朝廷典章,結果發現還真有這麼一條祖訓,留這個祖訓的還是司馬家最權威的祖宗:宣帝司馬懿。
眾所周知,司馬家的政權是騙來的。當年司馬懿透過裝病賣傻,麻痺了政敵曹爽,然後趁曹爽兄弟陪同齊王曹芳離開洛陽,到高平陵拜祭魏明帝的時候,成功發動政變,奪取政權。事後司馬懿總結經驗教訓,生怕別人偷學他的絕招,於是在臨死的時候囑咐兒子,千萬不可謁陵,要時時刻刻提防別人背後捅刀子。司馬師、司馬昭果然遵循老父遺志,一次都沒去司馬懿陵前拜祭。
到了武帝統一天下,江山鞏固,已經沒有人能夠威脅司馬氏的統治,於是武帝兩次大張旗鼓的拜祭了父親文帝司馬昭的崇陽陵、伯父景帝司馬師的峻平陵。武帝是知道有那麼一條祖訓的,大概是怕爺爺跳出來罵他,他也沒敢去拜祭宣帝司馬懿的高原陵。
但是司馬家標榜以“孝”治天下,卻連祖墳都不去拜祭,這是無法自圓其說的。司馬懿的那條祖訓只適用於江山未穩的非常時期,既然武帝已經破了例,這條祖訓就該自動作廢。如今又被楊駿撿起來,只能說明楊駿心虛。因為不提這條祖訓,惠帝就不得不去謁陵,楊駿怕有人趁機端他老窩;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楊駿怕那些諸侯王以謁陵為藉口,到洛陽匯合圖謀不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