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邊的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小麗姊妹三個,都長的很漂亮,一個賽一個,在當地公認‘三朵金花’。鄰居們經常誇讚;小麗父母有福氣,三個千金很懂事,有禮貌,孝敬父母,長得又漂亮,鄰居十分羨慕。
小麗父母每次聽到,鄰居誇獎三個孩子,高興的不得了,笑得合不攏嘴。
大姐,二姐,在十歲時,父母離開她們,去三線工作,姊妹兩個留給奶奶照顧,奶奶因兒子去外地工作,對兩個孫女疼愛有加,經常當著孫女的面,嘮叨兒媳的不是。因此,小麗的大姐二姐,對父母產生了怨恨。
小麗全家人再次團聚,已是七八年後的事了。由於母女長時間分離,兩個姐姐和父母之間的感情,疏遠了許多,確切地說;母女之間產生隔閡。
兩個姐姐在成長的關鍵時期,缺少父母關愛,性格發生很大變化,加上青春期叛逆心理,父母說話她們很難聽進去,如果說話重了,和父母對著幹。
姐姐做了出格的事,父母不說還好,一說馬上炸鍋,搞的兩位老人很是頭疼,既傷心又難過,面對兩個女兒,不知如何是好。
母親修養極好,忍耐力超強。兩個姐姐,在母親耐心細緻的教導下,叛逆心有所迴轉,性情逐漸平和起來,不再面對父母劍拔弩張,家裡恢復寧靜。
父母經常給三個孩子講道理;“我們在你們面前嘮叨,你們不愛聽,不理解,還覺得煩,等你們結婚生子,就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大姐二姐結婚後,有了孩子,漸漸理解父母當時說的話,每每想起,羞愧難當。
做兒女的有幾個理解,父母得良苦用心,為養育孩子,付出多少心血與勞累。’
正如紅樓夢裡‘好了歌’寫的那樣;“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過了兩年,上山下鄉浪潮,襲遍全國所有城市,小麗兩個姐姐,響應‘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號召,去了父親當年打游擊的地方。
當地領導,好多都是父親以前的部下,老領導女兒來插隊,自然對兩個姐姐格外照顧。
大姐到農村生活,適應的很快,下地幹活十分賣力,深得群眾好評。幾年後,被推薦上大學,畢業後,分配到當地一個大型礦山工作。與相愛多年、長相俊朗、精明能幹的農村小夥結了婚。
大姐生小孩三個月後,考上研究生,孩子留在農村,由孩子奶奶帶著。
研究生畢業後,分配到嶺南科研單位工作。依據政策,姐夫也來到城市。
二姐在農村,表現也挺好,白天下地幹活,晚上學習高中課程,幾年從沒間斷過。自己透過努力,也考上本市大學。
小麗家由於各種原因,總是聚少離多,直到小麗大學畢業回來,一家人才算真正團聚。
女兒回到身邊,父母心情好漸漸地好了,臉上都皺紋舒展開來,平時嚴肅的父親,常常哼幾句跑了調的老歌。
全家聚在一起時,免不了吃吃喝喝,大姐夫人勤手快,忙裡忙外,會做幾個拿手的家鄉菜,很對父母的口味。
小麗大姐夫,常用他那帶有濃厚,家鄉味的普通話講笑話,逗得全家人捧腹大笑。
大姐夫對小麗父母十分體貼,買油,買米,買菜,從不用兩位老人操心。只要老家寄來特產,首先送給丈母孃,嘴特別甜,“爸,媽”總叫個不停,二老心裡的舒服勁兒,別提有多高興。
小麗有時感覺到,父母對大姐夫的喜愛,遠比對三個姑娘親,她偶爾心裡爾泛起點小嫉妒。
父親老戰友說;小麗父母老來得‘子’,半路撿了個好‘兒子’,是上輩子積的德。
熟人也經常嘮叨;自家兒子,能有人家女婿一半孝順,就心滿意足了。
現實中,大部分做兒子的,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