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 (第3/5頁)
炒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寫了一封信給史可法。信中稱:
比聞道途紛紛,多謂金陵有自立者。夫君父之仇,不共戴天。《春秋》之義,有“賊”不討,則故君不得書葬,新君不得書即位;所以防亂臣賊子,法至嚴也。闖賊李自成稱兵犯闕,手毒君親;中國臣民不聞加遺一失。平西王吳三桂介在樂陲,獨效包胥之哭;朝廷感其忠義,念累世之宿好,棄近日之小嫌;愛整貔貅,驅除狗鼠。……國家之撫定燕都,乃得之於闖賊,非取之於明朝也。……今若擁號稱尊,便是天有二日,儼為勁敵。予將簡西行之銳,轉旝東征。且擬釋彼重誅,命為前導。……諸君子果識時知命,篤念故主,厚愛賢王,宜勸令削號歸藩。……南州群彥,翩然來儀,則爾公爾侯,列爵分土,有平西之典例在。……先生領袖名流,主持至計;必能深惟終始,寧忍隨俗浮沈。取捨從違,應早審定。兵行在即,可西可東,南國安危,在此一舉。願諸君子同以討賊為心,毋貪一身瞬息之榮,而重故國無窮之禍,為亂臣賊子所笑,予實有厚望焉。
史可法看多爾袞的信中有“國家之撫定燕都,乃得之於闖賊,而非取之於明朝也”不禁莞爾。心想:李賊從何處得燕都?然而,史可法畢竟是個方正之人,他雖然拒絕投降多爾袞,卻仍然給多爾袞回了封很客氣的信。信中稱:
大明國督師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頓首謹啟,大清國攝政王殿下。……我大行皇帝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真堯舜之主也。以庸臣誤國,致有三月十九日之事。法待罪南樞,求援無及。師次淮上,兇問逐來。……國破君亡,宗社為重;相與迎立今上,以系中外之心。……今上悲不自勝,僅允監國。……忽傳我大將軍吳三桂借兵貴國,破走逆成,為我先皇帝后發喪成禮;掃清宮闕,撫輯群黎。且罷剃頭之令,示不忘本朝。此等舉動,震古鑠今;凡為大明臣子者,莫不長跪北向。……乃辱明諭,特引《春秋》大義來相詰責。……然此文為列國君薨,世子應立。有賊未討,不忍死其君者立說耳。若失天下共主,身殉社稷;青宮皇子,慘變非常;而猶拘牽不即位之文,坐昧大一統之義。……將何以維繫人心,號召忠義?……貴國篤念世好,兵以義動;萬代瞻仰,在此一舉。若乃乘我蒙難,良好崇仇;窺此幅員,為德不卒;是以義始,而以利終;為賊人所竊笑也。貴國豈其然?
多爾袞看完史可法的信之後,內心對史可法的敬重又增加了一層。雖然如此,然而又不得不征討弘光政府,所以其內心頓生一種悲哀。
然而,就在清軍打到淮、徐,江北快要保不住的時候,守備在江北四鎮的弘光政權的官兵還在搶佔地盤,相互火併。
四月十三日,清兵兵臨揚州城下,包圍了揚州城。駐守在揚州的史可法見勢危急,便咬破手指,以血書信告急急送朝廷。
四月十四日,弘光帝召見群臣。
大臣之中有人提出“淮、揚最急”,應趕緊調兵防禦增援。但馬士英為了把持朝政,壓制東林黨,欲撤二鎮江防兵去對付左良玉。馬士英認為:寧可使君臣一同死於清兵之手,也不能死於左良玉之手。
眾大臣見馬士英如此敗壞,便將史可法的“血書告急”示與皇帝。朝廷上下頓時議論紛紛。
馬士英見眾口一詞,自己的主意要被推翻,便眥目大呼:“有議守淮者斬。”眾大臣自然不敢再開聲,連弘光皇帝也被嚇懵了。
於是,史可法斷了援兵,只有死守。
四月十八日,清軍又招降史可法。史可法置之不理。
四月二十日,清兵對揚州城猛烈攻擊,史可法雖然身先士卒誓死抵抗,但不久之後,揚州城便淪陷,史可法被俘。
多鐸按照多爾袞的旨意,又一次勸降史可法。史可法慷慨回答:“城存與存,城亡與亡,我頭可斷,而志不可屈!”多鐸見其心意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