螽斯先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同一個家族的人在朝堂為官,可以保留原有姓氏。
嫡長子娶妻生子後,其子嗣可以沿用原有姓氏。
其餘人娶妻生子後,其子嗣必須更改姓氏,而且必須分家析產,並另立宗祠祭祀先祖。
此舉正是仿效漢武帝劉徹所推行的推恩令,而且實施力度更大。
短則十數載,多則二三十載,只要是不同姓氏,即便祖父為同一個人,彼此關係也很快會疏遠。
姬宮湦前世之時,便有人以各種名義,讓兩個孩子使用不同姓氏。
結果等孩子逐漸長大,會發現大部分這樣的孩子,彼此之間的關係異常疏遠,甚至還不及堂兄弟與表兄弟。
祖父母與外祖父母,對待不同姓氏的孫輩,態度也會反差極大。
孩子在外社交時,很多時候會被誤認為來自重組家庭。
孩子對待父母時,也更加傾向於與自己姓氏相同的那個人,父母亦會下意識更加傾向於與自己姓氏相同孩子。
最終,那些所謂的名義,不過是在孩子之間,人為製造隔閡與各種困擾。
等到孩子長大,由於姓氏不同,更加容易導致矛盾發生。
而這一切,僅僅只是為了那些所謂的名義。
姬宮湦前世之時,曾經見過不少人在網際網路呼籲此事。
本質上,這些人都只是無知的廉價工具而已。
被某些不懷好意的幕後勢力,以極其低廉的價格,僱傭這些人故意製造對立而已。
姬宮湦始終認為,孩子的姓氏必須相同,這樣才有更有利於孩子往後的成長。
至於跟誰姓,那便看誰行。
即便是在古代,也存在大量入贅的現象,更何況前世那種開明的社會,只要夫妻之間商議好孩子一起姓什麼就行。
現如今,重生周幽王,為了使大周帝國更加完善,姬宮湦必須要違背常識。
只有讓同在朝堂的大臣,子嗣擁有不同姓氏,便能從根源上,最大限度緩解門閥形成的時間。
至於自己駕崩之後,後繼者是否會破壞祖制,亦或者軟弱昏庸,導致門閥形成,便不是姬宮湦所能理會的事情。
樂觀一點來看,或許在門閥形成之前,大周帝國已經走向其他道路。
再不濟,便是門閥瘋狂滋長,隨後改朝換代。
眼下,姬宮湦需要做的,便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大周帝國起步階段更加穩固而已。
同在朝堂為官,子嗣姓氏不同,是緩解門閥形成的主要對策。
至於扶植更多家族,尤其是有潛力的新家族,則是緩解門閥形成的輔助對策。
尤其是大周帝國仍處於人才稀缺的狀態,而且短時間內很難培育大量人才,只能先扶植更多家族,將權勢不斷細化,才能防止門閥過早滋生。
等到學政體系真正發揮作用,開始實現教育與任用的良性迴圈,便不再需要扶植更多家族,甚至還要不斷拆散更多家族。
當下,內史一門最為鼎盛,太史一門本就是用來平衡內史一門最好的棋子。
太宣太史柸願意出使吳國,正是姬宮湦最想看到的。
往後內史一門與太史一門相當,甚至出現更多新家族,姬宮湦推行子嗣不同姓時,阻力將會大大降低。
……
三個多月後,太宣太史柸便抵達遠在梅里的吳國。
在此期間,天子使者團隊先是搭乘船隻,沿著渭水順流而下。
進入大河之後,趁雨水豐沛,繼續說就而下,直至抵達濟北郡入海口。
在濟北郡入海口附近的海岸碼頭,改為搭乘海貨船,隨後沿海岸線南下。
最終,順利抵達吳國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