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頁 (第1/2頁)
虞雲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陳宜中雖不敢明言投降,但心思根本不在抗元上,與陸秀夫略有政見不合,就指使言官彈劾。張世傑目光欠遠大,一味主張南逃,只把福建與廣東作為小朝廷的落腳地,他部署的收復江西、浙南失地以屏衛閩廣的計劃不久就成為泡影。但他是主兵的實力派,陳宜中不過表面上出頭,大政都專制於他。
文天祥到達行朝,任樞密使與同都督諸路軍馬,主張積極北上,開府永嘉(今浙江溫州)。而張世傑則堅持開府廣州,為小朝廷南逃作準備。不久因廣州降元,張世傑這才讓文天祥開府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見其一呼百應,唯恐影響在己之上,就藉端宗之命,命他將督府遠移到汀州(今福建長汀),還百般阻撓他入朝,心胸實在不夠大。
陸路元軍揮師從浙入閩,水師也從海上向南進逼。十一月中旬,端宗小朝廷只得再次登舟南逃,剛出海口,就與元軍水師相遇,但當時彌天大霧幫助行朝船隊躲過了一劫。船隊南下泉州,這裡是阿拉伯商人蒲壽庚的勢力範圍。史稱蒲壽庚提舉泉州市舶,&ldo;擅蕃舶利者三十年&rdo;。
這時,蒲壽庚正在宋、元之間見風使舵。他實際上不願為行朝提供海舶,表面上出城迎接,請行朝&ldo;駐蹕&rdo;泉州。張世傑不同意,因為這有悖他南下遠遁的既定方針。等蒲壽庚回到城內以後,張世傑因船隻缺乏,強徵了泉州港裡蒲氏的船隻,籍沒其財產。蒲壽庚一怒之下,糾集地方勢力,以武力將端宗船隊逐出泉州港,次月就以城降元。
端宗的海上行朝從泉州經潮州到達惠州,仍感到不安全,在景炎二年四月到達官富場(今香港九龍南),決定在這裡立足,開始營建行宮。因元軍追逼而來,十一月,行朝轉移秀山(今廣東東莞虎門)。但元軍隨即再下廣州,離秀山近在咫尺,行朝只得再度入海,在香山島(今廣東中山)水面遭到元軍水師襲擊。張世傑部被俘將士頗多,陳宜中率領的數千人與八百艘戰艦遇颶風溺死,宜中僅以身免。
陳宜中對這種流亡抗元已徹底灰心喪氣,提議行朝移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去,並藉口欲作準備就逃之夭夭。國難當頭,他已是第二次逃脫了,這是這位&ldo;寶祐六君子&rdo;領袖留在歷史上的最後表現。
十二月,張世傑保護行朝船隊到井澳(今廣東中山南海中),遇上了颶風,船隻傾覆,將士溺死,損失達十之四五,端宗也因驚悸而成疾。次年開春,小朝廷走投無路,大臣們也決定前往占城,但最後沒有成功,只得暫在碙洲(今雷州半島東硇洲島)駐泊。
四月,端宗病死,群臣都打算散夥,陸秀夫拿出他代擬的《景炎皇帝遺詔》,宣佈遺詔命衛王趙昺繼承帝位,他正色道:&ldo;古人有以一旅成就中興大業的,如今百官具備,士卒數萬,難道不能立國嗎?&rdo;眾人感奮,立趙昺為帝,是為帝昺,改元祥興。楊太后繼續垂簾聽政,張世傑任樞密使,陸秀夫任左相,他還每天親自書寫《大學章句》,為年僅八歲的帝昺講課。
雷州(治今廣東海康)的轄區大體相當於今天的雷州半島,是碙洲的陸上屏障,對行朝的安全至關重要。五六月間,張世傑遣將與元軍展開了雷州爭奪戰,但最終失敗。行朝不得不轉移到珠江口海中的崖山(今廣東新會南海中),這也是張世傑的決定。
崖山與其西的湯瓶山對峙如門,闊僅裡許,故稱崖門,門內形成天然避風港,在他看來,進可乘潮而戰,退可據險而守,完全可以建設成一個根據地。於是,一上崖山,他就命兵士造行宮三十間,建軍屋三千間,作長期據守的打算。
元軍下定斬草除根的決心,對南宋小朝廷緊追不捨。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元朝蒙古漢軍都元帥張弘範從潮陽(今屬廣東)由海路到達崖山,包圍了張世傑的部隊。幾天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