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第1/2頁)
虞雲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話音未落,太祖就說:&ldo;你不必再說,我已經明白了。&rdo;
趙普以&ldo;君弱臣強&rdo;一語道破中唐以來政變頻繁、社會動亂的根本原因,又以&ldo;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rdo;作為解決這一歷史大問題的三大綱領。趙普的回答,最初是為解決藩鎮問題而發的,但其後太祖君臣的政治實踐,卻把三大綱領推廣到強化中央集權的各個方面。
先說消除藩鎮之禍的問題。藩鎮因控制土地、人民,擁有財富、軍隊,所以敢於作威作福,坐大犯上。在&ldo;削奪其權&rdo;上,太祖主要採取了三條措施。
其一,罷領支郡。中唐以來,節度使一般統轄若干州郡,其駐地以外的州郡稱為支郡。宋平荊湖後,下令這些地區節度使駐地以外的州郡劃歸中央直接管轄,中央派遣文官擔任支郡的知州和知縣等郡縣長官,三年一任,直接向朝廷奏事,不再聽命於藩鎮,使藩鎮的轄區和權力大為削弱。這一做法其後推行到新統一的南方諸國,至於全國三十餘名節度使先後都不領支郡,已是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以後的事了。
其二,添置通判。建隆四年,荊湖初平,朝廷始向當地諸州派遣通判。這一做法後來推廣到剛被評定的原後蜀、南漢、南唐地區和全國各地。這種由朝廷任命的新官,身負特殊監視的使命,頗有恃權驕縱的舉動,他們名義上既不是州縣長官的副貳,又不是屬官,故而往往與知州、知府爭權,動輒聲稱:&ldo;我是監郡,朝廷命我監督你!&rdo;
太祖頒詔要求通判與知州協調,凡有文書,知州必須與其同簽署才能生效。有一則趣事頗能說明通判對知州權力的分割和制肘:杭州人錢昆嗜蟹,有人問他希望外放哪一州,他說:只要有螃蟹沒通判的地方就行。
通判之設,原先旨在削奪罷領支郡以後兼知軍州的藩鎮的權力;後來節度使成為虛銜,通判在演變為知州的副貳的同時,還起到制約知州的作用。
其三,收司法權。五代藩鎮跋扈,以致枉法殺人。建隆三年,太祖下令,各州死刑必須由刑部審復。同年,恢復前代縣尉的建置,取代原來由藩鎮親隨擔任的鎮將,執掌一縣司法治安的權力。開寶六年,禁止藩鎮牙校審斷州府刑獄的陋規舊習,代以朝廷委派的科舉出仕的文官,剝奪了藩鎮對州府一般案件的審理權。
在&ldo;制其錢穀&rdo;上,太祖主要採取四條措施。
其一,嚴禁佔留。中唐以來,方鎮都掌握地方財賦,絕大部分截留自用,名曰&ldo;留使&rdo;、&ldo;留州&rdo;,小部分用以上供奉貢或賄賂朝廷。宋代後周,依然如此。太祖在乾德年間屢下詔令,規定各州所收財賦稅課,除留最必要的開支,悉送京師,不得佔留。不能支配地方財賦,無異於釜底抽薪,連養病自大的本錢都剝奪光了。
其二,設定漕司。漕司是轉運使司的別稱,掌一路財賦收入,以保證向朝廷足額上貢和地方州郡開支充足。乾德三年,太祖最先設立淮南轉運使。這一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的重大組織措施,不久就推行到全國諸道。作為朝廷外派的使臣,轉運使權勢頗大。開寶五年,李符出任京西南面轉運使,把太祖親賜的八個大字&ldo;李符到此似朕親行&rdo;書於大旗上,常以自隨。
其三,監臨場務。場務是指徵收各種商稅、專賣稅的機構。五代場務多由藩鎮差遣牙校管理,不立章法,大肆誅求,成為方鎮重要財源。太祖派京朝官監臨各處場務,制定條禁,整齊文簿,有關稅收直接歸公,節度使不再有過問場務稅課的權力。
其四,禁止販易。五代藩鎮常派親吏前往諸道進行長途販易,沿途免徵商稅。宋初,包括少數藩鎮在內的數十功臣仍承襲舊風。到太宗太平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