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雲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景德元年(1004年),聖相李沆去世,真宗立即把另一位&ldo;潛邸舊臣&rdo;畢士安提拔為參知政事,並許諾將拜他為相,還問他誰可與他共居相位。士安說:&ldo;寇準忠義兼備,善斷大事,己所不如。&rdo;以寇準的資歷才幹,真宗早該讓他入相的,但真宗似乎不喜歡他&ldo;好剛使氣&rdo;的個性,才久久未用。他又對士安說及這點,士安說:&ldo;忘身殉國,秉道嫉邪,往往不被流俗所喜歡。現在邊患嚴重,正應該用寇準這樣的人。&rdo;時隔一月,真宗頒布了兩人並相的任命。
九月,遼聖宗與承天太后率二十萬大軍再次南下,但進展並不順利。宋河北諸城都奉命全力守城,遼軍連攻數城,皆未得手,便繞道攻打瀛州(今河北河間)。承天太后親擂戰鼓,指揮攻城,都被宋軍以大石巨木擊退,遼軍死者達三萬餘人,傷者更多。在遭到重挫後,承天太后鑑於遼軍並不擅長攻打堅城,立即做出正確的決策,放棄瀛州,採取迂迴穿插的戰略,直趨開封,威逼宋廷。遼軍攻佔祁州(今河北安國)等地,不久就繞過重鎮大名府,大軍兵臨澶州(今河南濮陽)北城下,令北宋朝廷措手不及。
北宋朝廷早在九月中旬就接到遼軍南侵的邊報,宋真宗表示要再次親徵,與遼軍在河北一決勝負,詢問宰執何時出發為宜。畢士安出於穩妥的考慮,認為如要親徵,也不必到最前線,只要到澶州即可;但澶州小郡,御駕和大軍不宜長時間駐守當地,以晚去為宜。樞密使王繼英也持這一看法。寇準則提議,軍隊都在前方,早去可以鼓舞軍心。真宗聽從了畢士安和王繼英的意見。
敵騎南下的訊息不斷傳來,朝臣都人心惶惶。參知政事王欽若是江南人,建議真宗逃往金陵(今江蘇南京);簽署樞密院事陳堯叟是四川人,建議真宗避難成都。真宗徵詢寇準的意見,寇準問誰出此二策,真宗讓他只斷可否,而不問其誰。寇準回答:&ldo;將獻策之人斬首祭旗,然後北伐。倘若採用二策,則人心崩潰,敵騎深入,天下豈能保有?&rdo;
真宗感到大名府一旦陷落,河朔即將不保,準備派一重臣前往鎮守,寇準提名王欽若。召見之時,王欽若還沒說話,寇準就說:&ldo;現在不是臣子辭難之日,參政當體此意!&rdo;王欽若沒法再推辭,只得出判大名府監都部署(宋代凡是擔任過宰執而出知州府,都稱為判,以示位尊權重)。
告急的邊報一日數次不斷送到京城,寇準有意扣下,等積到相當數量,才一次轉呈給真宗。真宗見如許邊報全是告急的,便問宰相該怎麼辦。寇準認為只有立即御駕親徵,畢士安也同意馬上動身。十一月二十日(1005年1月3日),真宗車駕從開封出發,由李繼隆和石保吉擔任駕前排陣使。行至半途,傳來東京留守雍王趙元份暴死的驛報,真宗便命隨行的參知政事王旦趕回去負責留守東京。行前,王旦問:&ldo;十日不勝,何以處之?&rdo;真宗沉默良久才說:&ldo;立太子。&rdo;
數日以後,澶州在望,軍中又開始流行南幸金陵的浮言。真宗有點動搖,寇準說:&ldo;只可進尺,不可退寸。若回輦數步,則萬眾瓦解,敵趁其後,要去金陵也不可得!&rdo;殿前都指揮使高瓊也說:&ldo;禁軍將士多為北人,倘若他們不願南下金陵,恐怕要出大亂子。&rdo;真宗這才打消了逃跑的念頭,御駕進抵澶州的南城。
澶州,因古有稱為澶淵的湖泊而得名,州治南北跨黃河為城,南城大而北城小,南城比北城安全,但宋軍主力都佈防在北城。多數隨臣見契丹軍聲勢浩大,都建議駐蹕南城。寇準則力主真宗親赴北城,鼓舞前線士氣。高瓊甚至說:&ldo;陛下如不過河,河北百姓如喪考妣!&rdo;一旁的簽署樞密院事馮拯呵斥高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