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雲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既然講到禁軍,不妨將宋代兵制的若干問題一併在此說說。太祖時代已逐漸形成樞密院、三衙統兵的新體制。這種體制,用宋人的話來說就是:&ldo;祖宗統兵之法,天下之兵,本於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於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rdo;。而每有出征,則由皇帝臨戰命帥,所任命主帥往往並不是三衙將領。這樣,就把兵權一分為三,各有職守,相互制約,宋朝因此沒有成為繼五代以後第六個由禁軍將領發動兵變推翻統治的王朝。不過,利弊往往是共生的,由於統治過嚴,政出多門,雖然消除了擁兵悍將對中央皇權的威脅,卻造成了各自為政、動輒制肘、缺乏協調、難以統籌等弊病,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宋軍的戰鬥力。
禁軍是宋朝的正規軍,是宋軍精銳所在。為了提高禁軍的作戰力,乾德三年(965年),太祖命全國挑選驍勇善戰計程車兵,登記造冊送至京城,補充禁軍缺額。同時選拔強悍士兵作為兵樣,分送各地照樣募兵。後來又以木梃為高下之等,散發諸州依樣遴選。這樣就保證禁軍中都是身強力壯計程車兵。
禁軍每隔二三年甚至半年就變動駐地,實行所謂更戍法。這時,將領卻不隨之同行,使得&ldo;兵無常帥,帥無常師&rdo;。更戍法的目的,一是使士兵均勞逸,知艱難,識戰鬥,習山川,不至驕惰;二是使兵將分離,防止兩者形成根深蒂固的親黨關係,剷除驕兵悍將犯上作亂的內外部條件。然而,兵將分離,更番迭戍,不利於同心協力的戰鬥團隊的形成,其削弱戰鬥力的消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在兵制上,宋代實行強幹弱枝、內外相制的方針。宋代軍隊分禁兵、廂兵、鄉兵和藩兵四種。禁兵是中央軍兼正規軍,是主力作戰部隊,主要佈防在京師和軍事要地。廂兵在北宋是國家正規軍中的地方部隊,宋初由各藩鎮兵中壯勇編入禁兵以後的老弱者留充,既維持地方安全,也從事這種勞役,因而既是地方軍,又是雜役軍。鄉兵是保衛鄉土的非正規地方軍,一般按戶籍抽調壯丁組成,也有招募的。藩兵是邊境少數民族組成的非正規邊防軍。
所謂強幹弱枝,即在部署軍隊時,無論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京師都比地方要絕對雄厚精良的多,旨在強化京師的保衛力量,弱化地方的武裝力量。這一方針與內外相制又是相輔相成的。太祖時,禁兵約二十萬,一半駐守京師,一半分駐外地。合京城禁兵足以對付外地諸道的禁兵,因而不會形成外亂;合外地禁兵足以對付駐守京城的禁兵,因而難以釀成內變。此即內外相制。這種內外相制的兵力部署原則,不僅體現在中央和地方的制約上,還表現在京城內外、路州之間和州縣之間的兵力和兵種的佈防上。
總之,太祖削奪兵權、改革兵制的一系列措施,有效保證了宋朝軍隊的長期穩定,徹底結束武人亂政的動盪局面,其成效是不言而喻的。但其負面作用也不容忽視。太祖的所有措施,其核心就是&ldo;猜防&rdo;,猜忌將領,鉗制士兵。前面已經說到因制度、人事上牽制而影響到軍隊的素質和戰鬥力,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由此形成了宋代猜忌和抑制武將的所謂祖宗家法。因而北宋一代,武人以保身全名為大幸,太宗以後幾無名將,唯一值得稱道的狄青也遭猜忌而死。其後在與西夏的長期較量中,在面對女真猝然南侵的凌厲攻勢前,宋朝在軍事上絕無優勢可言,與此也是不無關係的。當然,我們不能以後來宋朝軍隊的缺乏戰鬥力,來否定太祖削奪兵權、改革兵制的必要性。對其不利影響,似乎更應追究繼任者,為什麼不能進一步完善太祖的兵制改革,避免其負面影響呢?
細說宋朝8: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不妨來鳥瞰一下宋太祖初得天下時的政治版圖。宋朝北方面對的是遼朝,盤踞山西的北漢與遼結盟,互為犄角,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