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部分 (第3/5頁)
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時還在**領導下的**滿洲省委做過地下工作,對東北十分熟悉。接到**中央的命令後,經熱烈討論,決定在冀熱遼軍區黨委和軍區司令部的基礎上,以李運昌為首成立“東進委員會”和“前方指揮所”,並將準備開進東北的部隊,分別編組為西、中、東三支獨立進軍的先遣部隊。兵分三路,出長城備口以最快的速度,大踏步地向東北進軍。其中,西路由第14軍分割槽司令員舒行、政治委員李子光率領第13團、第16團一部和北進支隊共約2000人,於8月中旬從冀東平谷出發,經興隆向承德、圍場進軍。中路由第15軍分割槽司令員趙文進、政治委員宋誠率領第11團及青(龍)平(泉)支隊(後改編為第51團)共約2000人,於8月17日經喜峰口、平泉向赤峰前進。東路由第16軍分割槽司令員曾克林、副政治委員唐凱率領第12、第18團和朝鮮支隊共約2500人,由撫寧臺頭營葉區出發,經石門寨、綏中,向錦州、瀋陽進軍。“前方指揮所”隨東路部隊之後跟進。在挺進中,大雨連綿,河流洪水暴漲,道路泥濘,冀熱遼軍區出關部隊情緒高昂,克服許多困難,不斷加快進軍速度。
此時,正值盛夏,蘇軍的猛烈進攻使不少地區日軍已停止抵抗。但大批日偽軍一時尚未全部解除武裝,尤其在冀熱地區與長城內外,許多日偽軍仍保持其完整的建制與指揮,固守據點,拒絕向**軍隊繳械投降。其間,在長城內外各地有偽軍19個旅、27個“討伐隊”、兩個騎兵團及偽華北“治安軍”3個團,共約10萬人。日偽地方武裝也未解體。
冀熱遼軍區部隊在進軍途中不斷與其發生戰鬥。
西路進抵興隆地區時,當地偽軍第24、第25旅及“討伐隊”拒絕繳械投降,該部即向敵軍發起進攻,後經冀東主力增援將其殲滅,俘其官兵3000餘人。中路解決了平泉一帶偽軍第17旅,並在平原與蘇軍會師。此後向凌源、赤峰、朝陽前進,接收8座縣城,俘偽軍5000餘人。東路所部於8月20日出發,沿途冒滂淪大雨解決了石門寨、九門口等地偽軍。自8月25日以來,冀熱遼軍區挺進部隊一路勢如破竹,所遇日偽軍全部被繳械,先後繳槍122多支。27日,迂迴山海關,到達綏中縣屬之前衛、中前所一線。8月29日,東路挺進部隊在山海關以北的前所車站俘偽軍400餘名和一批槍支及物資。
在前衛以北之涼水河地區,東路部隊與由林西、赤峰經葉枯壽、凌源馳往山海關的蘇軍一個戰鬥分隊會師。第16軍分割槽臨時抽調了一些司號員組威“軍樂隊”,吹起了歡迎號,歡迎蘇聯紅軍的到來。
兩軍會師後,雙方指揮員取得一致意見,決定向駐守山海關的日偽軍發動攻勢。待東路部隊包圍山海關後,由蘇軍向山海關守軍送交無條件投降通牒。
山海關是一座古老的名城,位於燕山山脈東端。地處河北秦皇島東北,南臨渤海,北依角山,西亙長城,山高勢險,北寧路穿此而過,是華北通往東北的門戶。明朝洪武十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將軍徐達在秦皇島東北設定山海衛,次年12月築起山海關城。
從此,山海關便成為長城東部的一座軍事重鎮。山海關城牆高達10米,寬容五馬並行。
“天下第一關”的橫匾雄踞於東門之上。全城佔地8平方公里,山勢陡峭,又加上護城河環繞,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可謂“一夫守關,萬夫莫開”,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為迫使守關日偽軍投降,第16分割槽部隊和蘇聯紅軍向日偽軍發出最後通碟。該通碟全文如下:由於蘇聯政府對日宣戰,強大蘇聯紅軍攻入東北,我八路軍已全面舉行對日大反攻。8月15日,日本天皇已向日本國下詔,接受無條件投降。現中國八路軍和蘇聯兩國強大軍隊,已兵臨山海關城下,著派中蘇兩國代表,向駐山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