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藏書閣名稱與神話 (第2/3頁)
樂樂呵呵的小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記載共同構成了“天祿”神話背景的基礎。
“天祿”象徵的崇拜在歷史中經歷了多個階段的演變,以下是對其歷史演變過程的清晰歸納:
起源與初期階段:
“天祿”一詞在先秦時期就已存在,但當時並不指代神獸,而是作為虛指的吉語或貶義詞使用。
入漢以後,隨著文化的繁榮和神話體系的完善,“天祿”和“辟邪”開始逐漸指代神獸,並賦予其吉祥 、辟邪的寓意。
漢代至魏晉時期的發展:
漢代是天祿、辟邪作為神獸形象的重要發展時期。根據《續漢書·與服志》等文獻記載,天祿和辟邪被描繪為皇后的服飾和儀仗中的神獸形象,體現了其尊貴和吉祥的地位。
在考古實物中,如漢代的天祿辟邪作品,可以看到這些神獸的具體形象,它們通常被塑造為具有一隻角或兩隻角的瑞獸,形態各異,但都寓意著吉祥和辟邪。
魏晉時期,對天祿、辟邪的命名問題開始出現爭議,形成了多種不同的說法,如獨角為“天祿”,雙角為“辟邪”等。這些爭議反映了當時社會對於神獸形象的多樣化和複雜化認識。
唐宋元明清時期的傳承與演變:
在唐宋元明清時期,天祿、辟邪的形象和寓意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承 和發展。它們不僅在文獻記載中頻繁出現,還廣泛應用於建築、雕塑、繪畫等藝術領域,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這些時期中,天祿、辟邪的形象逐漸豐富和多樣化,除了傳統的瑞獸形象外,還出現了與其他動物或元素的結合體,如龍、鳳、麒麟等。這些變化體現了天祿、辟邪形象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創新和發展。
現代社會的認知與傳承:
在現代社會中,天祿、辟邪作為傳統文化符號仍然受到人們的關注和喜愛。它們被廣泛應用於文化創意產業、旅遊開發等領域,成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互鑑,天祿、辟邪的形象和寓意也在不斷地創新和發展,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和審美趨勢。
綜上所述,“天祿”象徵的崇拜經歷了從先秦時期的起源與初期階段,到漢代至魏晉時期的發展,再到唐宋元明清時期的傳承與演變,以及現代社會的認知與傳承等多個階段。這些歷史演變過程體現了天祿、辟邪作為傳統文化符號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也反映了中華民族對於吉祥、辟邪等美好寓意的追求和嚮往。
青銅器中常見的“天祿”形象通常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寓意,以下是一些具體的形象和特點:
形象描述:
“天祿”在青銅器中通常呈現為站立姿態,它們昂首挺胸,展現出威嚴而莊重的姿態。
大多數“天祿”都睜目挺胸,昂首吐舌,兩耳下垂,給人一種莊重而不失靈動的感覺。
它們的尾巴通常扁而寬,下拖在地面上,顯得穩重有力。
四足直立支撐地面,步履穩健,體現了其作為神獸的穩定性和力量感。
尺寸與比例:
青銅“天祿”的尺寸因時代和地域差異而有所不同,但通常高度在10厘米左右,胸部至尾尖長度可達23厘米或更長。
紋飾與色彩:
“天祿”的頭部和尾部常見陰刻細線紋飾,這些紋飾不僅增加了其藝術美感,也體現了工匠們的精湛技藝。
由於時間流逝和氧化作用,青銅“天祿”通常呈現出孔雀綠色的鏽蝕色彩,這種色彩使得它們更具古樸典雅之美。
寓意與象徵:
“天祿”作為神獸形象,具有攘除災難、永安百祿的寓意。它們被視為吉祥的象徵,能夠帶來好運和福祉。
在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