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部分 (第1/4頁)
炒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盧承慶面上浮起一份深思的表情說道:“此事按愚叔想來,不過是兩條路可走。一則武力逼迫李治下臺。借聖上遠在遼東之時,強行登基,效當年玄武門舊事。只是此時不同彼時,李恪手中,並沒有足夠的軍隊兵力,就算是僥倖一時佔住長安,怕他也沒有能力堅持得住。因此這一條路,可能性並不大。”
盧鴻點頭道:“確是如此。聖上當年天策府中諸將均是久經沙場,聖上又極孚眾望,因此方可成事。以李恪目前情況看,雖然頗有佳評,但較之聖上當年,不可同日而語。他倒也不全是笨蛋,十有**是不會走這條路的。”
盧承慶又說道:“既然如此,那他便只能是設法使李治出現問題,不得不被廢下臺。那長孫皇后三子之外,他便大有希望了。據說方立李治為太子時,聖上因不喜其軟弱無主見,也有過易李恪為儲君地意思,只是因為長孫無忌力諫,方才打消了這念頭。”
盧鴻點點頭,此事他也曾有耳聞,心中也不無疑慮。便說道:“侄兒心中一直有些疑問,便是那吳王李恪,在原廢太子一案後,久滯京城不去,明明是有所圖謀。現在想想當時聖上忽然動念,欲再易儲君一事,只怕其中未必無因。很可能與李恪有些關聯,只不過是計劃中間,出了什麼變故,才導致這事沒有進行下去。”
盧承慶皺眉想了片刻,嘆息一聲道:“你如此一說,倒是頗有可能。這一段來,咱們針對李恪下了不少功夫,卻一直沒有太大的進展。我盧家在李治身上,花了不少心思,若真再出些變動,可就前功盡棄了。”
盧鴻一笑道:“不管他有何變化,只要咱們盯緊太子不出事,想來他也出不了什麼花樣。聖上臨行前,將左右屯營兵馬均交給了太子,又有房、長孫二位大人在側,還能翻出什麼浪頭來?”
盧承慶卻不似盧鴻這般樂觀,搖頭道:“雖說如此,老夫心中,總有些不安。你卻須細囑太子,身邊之人不可放鬆,行蹤更是須謹慎些,不要如平時般隨意。若無事時,儘量莫再出城運動,尤其你那府第,就不要讓太子再去了。”
盧鴻連連點頭。盧承慶又道:“安州那邊,老夫也已經關照過了。雖然李恪不太可能真個從封地上起兵,但也不能不仿些個。”
盧鴻驚道:“此事不會驚動他人吧?”
盧承慶微微一笑道:“自然。老夫任兵部侍郎多年,這點辦法還是有的。何況現在老夫身為右丞,也還方便些。”
現在盧承慶身為尚書右丞,乃是專門溝通兵部、刑部、工部及其下十二司的。雖然說來似乎不顯眼,但卻是極其重要的官職。何況在朝中多年,又有家族勢力支援,他說沒問題,盧鴻自然是不敢懷疑的了。
隨著大唐天子李世民東征的,還有一部分比較特殊的人物,便是官報地採訪者。
這部分人是在太子李治的建議下,隨軍同行的。他們將一路上的軍情戰報,發回長安。再擇其中部分內容,刊登於報上。
雖然大部分民眾都不贊成李世民親自東征,但那大多是出於家國穩定考慮。事實上對於李世民個人以萬乘之尊,遠征萬里,這樣地行為在很多人心中,依然是敬仰萬分。
大唐人天性中,絕不缺乏對英雄的崇拜。而作為大唐天子的李世民,實在是非常符合這種崇拜的要求。因此當李世民最終決定出徵之時,各家報紙上,也同樣不乏對李世民的讚美之詞。
按官報訊息,李世民率軍抵達幽州後,即派李世績巧設疑兵,虛張聲勢,做出要出兵柳城地陣式,暗地裡,卻偷偷渡過遼水,直插高麗軍身後地蓋平。
蓋平守軍毫無準備,忽然見唐軍兵臨城下,還沒回過神來,便被李世績一鼓而下,高麗軍一時亂了陣腳,二萬大軍稀裡糊塗地做了俘虜。
另一路張亮帶著海船,橫跨溟海,突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