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3/5頁)
吻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各大報紙紛紛予以報道,更有倫敦華僑和留學青年聚集在使館前大聲抗議。
英國首相薩利斯堡(Salisburg)也被驚動,發公文給龔照璦與馬格里,要求立刻釋放孫中山。這時候中國使館終於扛不住壓力,馬格里只得親自出面,在10月23日把孫中山送出使館,交到康德黎和英國外交部代表手裡。至此孫中山被困使館恰好12天。
康德黎後來回憶說,倘若中國使館早把孫中山運出哪怕一天,他也無能為力,這一切自然要歸功於上帝保佑之故。神學上的事姑且不論,孫中山真正要感謝的,恐怕要是那位把電報放錯格子的總理衙門譯電員吧。若非這位不知名小人物的一點疏失,一代國父差點就魂斷倫敦。
經過這一事件之後,孫中山宣告大噪,報紙爭相訪問,就連中國,都有梁啟超主持編務的《時務報》,分別在14、15、17、19、21、28冊曾分別譯載英國、日本的有關報道,如《英國律師論孫中山被禁事》、《論傳言英將控告孫中山一案》、《論孫逸仙》等。英國漢學家翟理斯甚至把他收入了《中國名人辭典》。
孫中山把這事兒用英文寫成一本《倫敦被難記》,於1897年出版,感動了無數革命志士,至此聲望日隆,連被通緝的身價都漲到了50萬銀元。後來他作了臨時大總統,當日出賣他的鄧廷鏗居然還厚著臉皮跑來與他要官作,氣得孫的副官要拔槍把他斃掉,最後還是孫中山出面解圍,不與他一般見識,直接轟出了總統府了事。
電報史上的奇觀——民國通電趣談
前面說過了,電報講究的是惜墨如金,無論是寫成文言還是白話,所有人都挖空心思想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多的資訊。
可是凡事總有例外,有一種電報,非但不考慮節約字數,反而要求極盡鋪排之能事,廢話濤濤,洋洋千言乃至萬言。這種電報,叫做“通電”。
熟悉民國的人都知道,“通電”在民國史上出現得極為頻繁,深深地滲透到那一段歷史的腠理中去,治史者無論如何也是繞不開的——乃至於有人說“不讀通電,則民國無史矣”。民國之人對通電的摯愛無以倫比,上臺要通電、下野要通電、嘉獎要通電、譴責要通電、討伐要通電,和談要通電,甚至大學老師被政府欠了薪水也要通電……
有人作過統計,1912年有案可查的民國通電已經有33次,1913年有40次,1917年有72次,1920年67次,1922年97次,1926年50次,1927年51次。搞得整個民國時代如同過年一樣,熱熱鬧鬧,沸沸揚揚。
說了這麼多通電,那麼通電究竟是什麼呢?
從技術角度來說,通電是指將特定資訊經由某一電報機終端發往所有能夠接收到該機訊號的終端機的過程。一般的電報是點對點,一臺拍一臺收;通電則是點對面,一層層轉發,直到路上所有接入的終端都收到為止,類似於一種廣播。說得淺顯一點,當年的通電,就像現在春節期間的手機簡訊群發。
通電的特點是速度快,範圍廣,實際上屬於“公開信”的一種,它是某個政黨、團體或者個人為了公開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而使用的通訊手段。民國時代沒有電視,無線電臺也剛剛起步,新聞報紙傳播範圍有限,速度又慢,唯有通電才是能夠把自己的主張傳遍全國的最快方式,搶佔輿論陣地和道德制高點,是以大受政客歡迎,簡直就是“政治”天生的助手。
而通電的另外一大特點與普通電報截然相反,一字記之曰“長”。篇幅越長越好,詞藻越華麗越好,用典越雅越好,講究懸河千里一瀉汪洋的氣勢。比如民國六年直系四督對段祺瑞落井下石,釋出通電呼籲南北停戰,其中有一段說:“(曹)錕等數月以來,中夜彷徨,焦思達旦,竊慮覆亡無日,破卵同悲,熱血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