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望月78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次日一早,益都府府衙大堂之上,一人背手站在正中,五十餘歲,國字臉,一臉陰沉之色,抬頭觀望。
大堂之上,“公廉”兩字匾額,卻是被利劍斬為兩段。兩字分開,一左一右,各自垂吊下來。
堂上一干衙役,各個噤若寒蟬。這府堂雖是重地,其中並無甚要緊物事,平素也無專人值守。但此乃益都府府衙,知府大人就在後面住著,被人神不知鬼不覺進來斬斷了匾額,這人若想斬的是知府大人的腦袋?
蒯弘嗣單手背在身後,右手有些發抖。他手上拿著一張白紙,先前就壓在公案之上,上面寫的卻是一個地址。離此甚遠,還在掖縣那邊。
府城之外,楊安國與沈放並排向北按轡徐行,兩人對昨日之事都是絕口不提。花輕語、柴霏雪和楊妙真策馬跟在後面。阿鬼仍是駕著馬車,李全匹馬行在馬車之旁。後面是兩百餘士卒。
這一隊人馬行在道路之上,聲勢也是不小。
再行一日,已經出了山東地界,來到河北東路轄地。越往北行,沿途漸有起色,雖也是餓殍遍野,但終歸不再是如山東一般整個村鎮的人空死絕。
楊安國大約是在益都府勒索了一番,隨行十餘輛大車輜重,補給不缺。行到一兩個縣城,也不再進去叨擾。兩百士卒這一隊人馬自不可能視而不見,兩地縣令也都派人前來打了招呼,只是都是兩手空空,一臉苦相,張嘴就是賣慘。
楊安國奉旨進京,時間倒是充裕。沈放跟李壁卻是耽誤不得,所幸楊安國帶的這兩百人,皆是精銳士卒。每日跟著馬匹車輛步行,也能走上四十餘里。
七八日功夫,已經離直沽寨(今天津域)不遠。
此地在商周時便有人居住,但築建城池卻是甚晚,要到明代之後,明成祖朱棣賜名“天津”,始成城市。
其於四千年前成陸,但在公元前四十八年前後又被渤海所吞沒,至隋代以後才露出海面。隋朝開通大運河,此地兼有河海運輸之便,地位日漸重要。唐朝中葉以後,此地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宋時此地乃是遼宋反覆爭奪之處。金人佔據後,也是大量戍軍,以保漕運之暢通。
所謂漕運,乃是朝廷徵集天賦糧草運往京城等地。女真建國之後,無比重視農耕,東北、山東、河北,皆是產糧大地。山東河北一帶徵集的糧草,要到達此處,再運往燕京。眼下山東河北一帶崩壞,但燕京城裡的皇帝百官不能不吃飯,兩地強徵的糧草還要源源不斷朝這邊來。
楊安國也要去此地補充糧草,先前益都府乃是特例,眼下各處州縣窮困潦倒,他又是新晉的官員,跟誰也不熟識,還是直接去尋軍部討糧來的方便。
他們兩百餘人,還兩百多里就能到燕京,有個兩千斤糧食也就足夠。
到了港口之處,卻見一大群災民將港口圍的水洩不通。一問之下,山東、河北兩地大批流民北上,路過此地,知道此乃漕運要地,燕京的米糧也是從這裡上岸,爭相前來討要。
此地的守將自是不給,災民與守軍已經對峙了兩日。災民越聚越多,已超三萬之數。
楊安國說了來意,那守將倒未推託,偷偷摸摸給他們送了兩千斤大米出來。誰知人多眼雜,被災民瞧見。楊安國帶著沈放等人落荒而逃,兩千斤米也丟了一半。
李全大是氣惱,道:“奶奶的,以前都是老子搶人家糧食,這當了官,反被別人搶了!”
沈放幾人,見了災民慘狀,都是心情壓抑,話也懶得搭上一句。沈放在臨安,也見到流民之苦,但與眼前這些人相比,卻又算不得什麼。兩三萬災民之中,老弱婦孺都少,無他,這些人根本熬不過來。幾乎都是青壯年男子,一個個瘦骨嶙峋,眼冒綠光。彼此之間,弱肉強食,你爭我奪,已毫無人性可言。
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