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劍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真·只給我一首歌的時間。
……
李少傑這邊準備著,而另一邊也在準備著。
或許很多人覺得,音樂家……或者說藝術家這玩意吧,死了的比活著的值錢。
……藝術應該需要生命與死亡來升華的吧。
網上其實也有很多人是這麼想的。
比如……藝術家太超前,所以當代人不懂,後輩才驚為天人云雲……
但其實還真不一定。
有些強悍的藝術家,活著的時候人氣更猛。
懷才不遇,後世才發現的例子確實不少,但其實當代就很有人氣,死後人氣長存的藝術家才佔據大部分。
很顯然,李少傑屬於是後者了。
在給李少傑頒獎,以及相應的準備之時,即使是國際音樂委員會,也要十分的慎重。
一來,是這人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這不僅僅只是人氣方面,更重要的是落實到音樂教育,音樂行業內部之上的影響力。
例如學術影響力等等等。
二來……
這人確實離譜。
別看國際音樂委員會很強。
如果經歷時間的流逝,可能這裡面的很多人,就實在是很少人記得了。
可李少傑不一樣。
這b是要被記載歷史書上的,起碼是音樂書,音樂教材。
這就不一樣了。
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
就好像你要問春秋時期的樂官是誰,或者說,負責禮樂的官員們是誰?
那有幾個人能記得?
就算研究這段歷史的教授,可能說上個一兩個名字以後,都得翻翻典籍。
但你要問春秋時期的著名音樂家,以及小故事呢?
那可太多人張口就能來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