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刺殺趙佶 (第1/5頁)
該暱稱已被使用一萬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戰事終於告一段落,王小飛、吳用等人也回到濟州府,繼續進行大後方的建設。
後方建設好了,才能為前線提供更多的裝備和糧草,將士們打灰的時候,也會更加賣力。
而梁山剩餘的資金儲備,除了日常開支以外,大部分撥給了軍械所和海軍部門。
撥給軍械所的目的,是讓武開他們繼續加班加點,生產更多的火藥,製造更多的霹靂彈。
經過恩州的實戰,以及洛陽的拆牆作業,兩相印證下來,火藥和火器,真是妙用無窮。
無論是用來炸城,還是用來炸人,效果都槓槓的。
目前梁山掌握的技術,還不足以造出火炮。
雖然能做一點火銃,但效能不佳,不是很合用。
關於火炮的設想,王小飛已經同凌振進行過商議。
凌振表示想法很好,但難度極大,需要漫長的技術積累,方能予以實現。
其中最難的技術瓶頸,是冶鐵術的限制。
宋代冶煉的鋼鐵雜質太多,其強度根本無法滿足火炮的需求。
王小飛深知造炮的難度,只能叫凌振繼續研究。
目前能夠用於戰場的火器,還是武開的霹靂彈。
對於這種前線急需的物資,該撥的錢,那自然是少不了的。
而給海軍部的錢,主要用於從江南採買糧食。
前線的仗雖然打完了,但二十幾萬大軍還沒有撤下來,打灰的打灰,守城的守城。
將士們日常所需的物資供應,是極大的消耗。
所以李俊等人前段時間建立的南方買糧渠道,並未停止交易,至今仍在運作之中。
南方軍閥方臘所控制的蘇湖地帶,乃是天然的產糧地,地理位置相當優越。
再加上南方這兩年並無大的戰事,江南百姓安居樂業,手中有不少的存糧。
反正放著也是放著,不如倒倒手,賣給別人,賺兩個零花錢,給婆娘娃兒花一花。
而朱武的荊湖軍團,也將手頭的糧食,用各種手段運往梁山本部,減輕前線的負擔。
目前來看,靠著各處的支援,還是能讓幾十萬人繼續堅持的。
等夏收結束,新糧下來之後,整體的負擔,就沒那麼重了。
……
在今年的春耕活動中,梁山也取得了幾分進展。
兩位農學大家薛稷和鄧載,開始推廣一種新興作物。
這種作物被宋朝人稱為蜀黍,也就是後世所說的高粱米。
高粱最早由魏晉傳入我國,由於口感不佳,並不為人重視,種植面積一直不高。
但這種植物耐熱抗旱,能夠適應較為惡劣的環境,甚至在一些鹽鹼地帶,也能生存下去。
因為它頑強的特性,受到了薛稷、鄧載等農業專家的重視。
經過初期調研,農學家們發現,在山東貧瘠土地上生長的高粱,其產量僅比小麥低三成左右。
而高粱米雖然難吃,那也是糧食的一種,在荒涼的年份,實在沒得吃了,也是救命的口糧。
在比較富餘的年份,人們普遍把高粱用來釀酒釀醋,其秸稈也能用來當做燃料使用。
梁山佔據的地盤越來越大,糧食方面的需求也日漸攀升。
如果遇到戰事,籌措糧草就成了大問題。
因此薛稷和鄧載提出試種高粱的建議之後,很快就被梁山高層採納,並且先在一些荒地和山地展開種植,試試效果。
而條件較好的土地,還是由百姓自己發揮,官府在這方面就不要過多插手了。
如果高粱的確長勢喜人,都不用官府倡導,百姓自然會效仿種植。
經王小飛提醒,薛稷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