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程心再次來到位於地球和太陽引力平衡點的太空中,這時距她與雲天明相會已過去七年,這是一次輕鬆許多的太空旅程,她是作為掩體計劃模擬試驗的志願者前來的。
掩體計劃模擬試驗由艦隊國際和聯合國共同發起,目的是在太空中試驗太陽爆發時用外圍巨行星作為掩體的有效性。
用一顆超級氫彈模擬爆發的太陽,現在核彈威力指標已經不再使用tnt當量,這顆氫彈的威力摺合成當量約為三億噸級。為了更逼真地模擬太陽爆發的物理環境,氫彈外面還包裹了一層厚厚的外殼,以模擬太陽爆發時迸射的恆星物質。八顆行星均用來自小行星帶的石塊模擬,其中模擬類地行星的四個石塊直徑約為十米左右,模擬巨行星的石塊則大許多,四個都為一百米左右。這八個石塊按照八大行星軌道間距的比例懸浮在氫彈周圍,構成了一個微縮的太陽系。最近的“水星”距“太陽”四千米,最遠的“海王星”則與“太陽”相距三百千米。在拉格朗日點進行試驗,是為了降低行星和太陽引力的影響,使這個系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保持穩定。
從科學角度看,這個試驗其實完全沒有必要,用已經得到的大量資料進行計算機模擬就可以得出相當可信的結果。即使必須進行實體試驗,也完全可以在試驗室中進行,雖然規模小,但經過精心設計,也可以達到很高的精度。從科研角度看,太空中的這個大規模試驗笨拙到弱智的程度。
但無論是試驗的發起方還是設計和實施者都清楚,試驗的最終目的不是科研,它實質上是一場耗資巨大的宣傳,用以確立國際社會對掩體計劃的信心。這就要求試驗必須十分直觀,有視覺衝擊力,並且便於向全世界直播。
在光速飛船計劃被徹底否決後,地球世界出現了與危機紀元之初十分相似的局面。當時,世界對防禦三體入侵進行著兩個方面的努力,一是建立太陽系防禦系統的主流防禦計劃,二是面壁計劃。現在,人類的主流生存計劃是掩體計劃,而黑域計劃則與面壁計劃類似,是充滿著未知因素的冒險。兩個計劃平行進行,但對於黑域計劃,目前能做的只是基礎理論研究,牽涉面較小;對國際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的是掩體計劃,必須做出巨大的努力來取得公眾的支援。
本來,為了檢測試驗中“巨行星”的掩體效果,只需在石塊後面放置相應檢測裝置即可,最多也就是增加試驗動物。但為了取得轟動效應,組織機構決定讓真人躲在巨石後面,並在全世界徵集志願者。
是艾aa建議程心報名參加試驗的,她認為這是為星環公司參與掩體工程而樹立公眾形象的一次極佳的免費廣告,同時,她和程心都清楚試驗是經過嚴密策劃的,只是看上去刺激,基本沒什麼危險。
程心的太空艇停泊在模擬木星的石塊背陽面,這個石塊呈不規則的土豆形,長一百一十米,平均寬度七十米,相當於地球上一座大型建築的大小。這是作為有人的掩體距氫彈最近的一個石塊,距離為五十千米。這個石塊是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從小行星帶推送到這裡的,在推送途中,一位閒來無事且有藝術天賦的工程師,用顏料在石塊表面的一部分畫上了木星表面的條紋和大紅斑,但從整體效果看,石塊被畫得不像木星,倒像一頭太空怪獸,大紅斑就是它的眼睛。
同上次一樣,程心的太空艇是迎著耀眼的陽光飛來的,但進入石塊陰影后,由於太空中不存在陽光的散射,一切都在瞬間黑了下來,石塊另一邊的太陽似乎根本不存在了,程心感覺自己彷彿身處午夜的懸崖下。
即使沒有巨石遮攔,從這裡也無法看到五十千米外模擬太陽的氫彈。但在另一個方向,可以看到模擬土星的石塊,按行星軌道間距的比例,它距“太陽”正好一百千米,距“木星”五十千米,大小與後者差不多,它被日光照亮,在太空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