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志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rdo;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這,才是勇者。所以,怎麼能說勇者不懼呢?
孔老師,言多必失啊。
【現實解說】每個人都有憂有懼有困惑,但是要懂得破解,不要在憂懼和困惑中停留太長時間。
1320(144)★★★
子曰:&ldo;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rdo;
【譯文】孔子說:&ldo;有德的人一定有言論(流傳後世),有言論流傳下來的人不一定有德。仁者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rdo;
【解析】這一段解說,還是李零先生的最好。
魯國的叔孫豹博學多才,聞名於世。一次,叔孫豹出訪晉國,晉國上卿(相當於宰相)士匄迎接,問叔孫豹:&ldo;古人有句話叫做&l;死而不朽&r;,什麼意思?&rdo;士匄沒等叔孫豹回答,自己就說了:&ldo;我們家,在虞以前就是陶唐氏,在商朝是豕韋氏,周朝是唐、杜兩氏,現在晉國最強大,我們又在晉國是士氏,我們這個家族是不是不朽?&rdo;
叔孫豹說:&ldo;以我聽說的,好像不是你說的這些。你這叫世祿,世代做官而已,而不是不朽。魯國從前有個大夫叫做臧文仲,他死之後,他的話還能世代流傳,這才是不朽。我聽說啊,最高的境界是樹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業,其次是留下言論。能做到這些,歷經多長時間都不會被廢棄,這才是不朽。至於您剛才說的,也就是保留了祖上的姓氏,守住了宗廟,使祖先能夠得到祭祀,這樣的家族,每個國家都有。並不是官越大,錢越多,就能不朽。&rdo;《左傳》原文是這樣的:豹聞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這裡,&ldo;有德者必有言&rdo;完整地說應該是&ldo;有德者必有立言&rdo;。不朽分三等:立德立功立言,第一等的立德同時擁有第三等的立言,所以,上古的聖人都有言論流傳下來,這就是&ldo;有德者必有言&rdo;。而某些統治者強迫老百姓背誦自己的言論,想要不朽,這就是&ldo;有言者不必有德&rdo;。
同樣的邏輯,孔子常說仁知勇,也分成了三等,於是第一等的仁者擁有第三等的勇也就順理成章了。既然仁已經成為了精神,對仁的追求就成為了一種理想。仁者就是有理想的人,有理想的人通常是無畏無懼的。所以,&ldo;仁者必有勇&rdo;是正確的。
說來說去,孔子還是在給仁下定義,描述仁的特徵,把仁賦予更多的內涵。
【現實解說】仁者有勇,但是不一定有知,如果這樣,仁者就很容易有勇無謀了。所以,有勇無謀的除了可能是傻瓜之外,還有可能是仁者。
1321(730)★★★★
子曰:&ldo;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rdo;
【譯文】孔子說:&ldo;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只要我想達到仁,仁就來了。&rdo;
【解析】上帝說:要有人。於是便有了人。孔子說:我要仁,於是仁就來了。心中有仁,就是仁;心中有愛,就是愛;心中有佛,就是佛。手中無劍,心中有劍。說來說去,仁成了禪。
圍繞著仁,孔子作了很多闡述。在&ldo;仁&rdo;這個問題上,一開始是指某種行為,後來是指某種想法,後來就成了精神。這個時候孔子雖然還在說仁,實際上&ldo;仁&rdo;已經成了&ldo;道&rdo;。
最終,孔子不講仁講道了,也就從儒家成了道家。
</br>
<s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