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他三七二十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些其他的取得成功的少數民族也都用了這個訣竅,比如蒙古的百夫長、千夫長制,北宋時期金國的猛安謀剋制,其實都是透過層層控制,將國內的資源全都掌握在君王手裡,可以隨時隨地集中力量辦大事,如臂使指,十分方便。
日本的明治維新其實是近代的商鞅變法,廢藩置縣就是廢分封行郡縣,將國家的資源全都掌握在天皇手裡;置產興業就是商鞅的獎勵耕戰,鼓勵生產,鼓勵人們投資近現代行業,為近代化奠定了基礎。義務兵役制就是保甲制度,保證了國家的兵源,打起仗來可以集中全部的力量對抗外敵。
甲午戰爭的時候,海戰先不說,單說陸戰,日本一共出動了十二萬裝備精良的野戰師團,而清朝能派出去參戰的只有李鴻章的五萬三千淮軍,這五萬多人還要防守炮臺。其餘的總督、巡撫只會打嘴炮,說什麼禦敵於國門之外,但沒人出兵相助。這麼個實力差距,打輸了很正常。其實清軍大部分官兵還是很英勇的,但是血肉之軀終歸是抵擋不住近代化的國家機器。
所以梁啟超梁公卓如先生才會說李鴻章是“以一人敵一國,雖敗仍不失為一豪傑也”。
對這些歷史比較熟悉的朱肯定不會讓這些悲劇發生在自己或者是自己子孫的身上,他將韓非子說的那一句“存亡在虛實,不在眾寡”製成了牌匾,掛在自己的寢殿內,好讓它時時刻刻地提醒自己,提醒後繼的君王。
忙完基層組織建設之後,朱還需要建立自己的情報機構,也就是說他需要有人給他打小報告,雖說巡檢御史就可以作為他的耳目,將地方上的事情報告給他,但朱覺得這些遠遠不夠。
朱將儀衛司升格為正三品的機構,賦予他們錦衣衛的職權,讓他們替自己監察百官,順便做特務,建立全國,乃至覆蓋周圍這幾個國家的情報網,讓自己不再是瞎子聾子,人家都攻破嘉峪關了自己才知道。
朱還想任用自己信任的太監組建東廠之類的機構,以便加強自己的耳目爪牙,但考慮到老朱還活著,而且嚴禁太監干政,這個決定就擱置了。
官職設定好之後,剩下的就是招攬人才了。需要說明的是,朱討厭的是腐儒,以及東林黨那樣的人面獸心的偽君子,並不是仇視所有讀書人。
在朱看來,讀書識字和騎馬射箭一樣,只是一種技能,好人用它可以安邦定國,壞人用它就會亂法犯禁。
更何況,一個堂堂的縣令不識字,連狀紙和賬本都看不懂,還能當一個稱職的縣令嗎?
朱用人的原則就兩個,第一是實心辦事,花拳繡腿甚至是偷奸耍滑的人決不能用,第二就是有一技之長,在文盲率很高的明朝初年,能識字已經算是一項很不錯的技能了。
所謂的讀書人在朱眼裡其實就是一類擁有一定技能的人,跟藍幼澄的理財能力和藍幼澄的舅老爺張寶的獸醫能力是一樣的,不比別人高,也不比別人低。
他不會刻意地去打壓讀書人,只要這些人踏踏實實地給他做事,他也會提拔重用,但也絕不會把他們捧到天上去,否則就會重蹈宋朝和明末的覆轍。
由於國家初立,人才比較匱乏,朱招攬讀書人的標準自然不是進士及第,舉人和秀才都可以任用,朱認為所謂的舉人和秀才只不過是文章不如進士寫得好而已,處理起實際事務來不一定比他們差。
招賢榜文一發出去,訊息立即不脛而走,不僅整個肅國都知道了,周圍的幾個省份,甚至更遠的地方也都知道了朱要招賢的事情。
許多科場失意的舉人秀才甚至是秀才都沒考上只是認識字的人都來碰運氣,希望能在肅國謀個一官半職,藉此光宗耀祖。
肅王朱大破西藩兵,拓土八百里的光榮事蹟已經傳遍了整個大明朝,許多人都看出肅王不簡單,將來會有大發展,所以就不遠千里來投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