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第1/2頁)
[日] 小野俊太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半世紀內,東寶已經拍出了二十八部哥吉拉系列作品。這些作品以「昭和」、「平成」、「新世紀(注9)」三大種類來區分。每次系列重開時都會有大幅更改,不同作品中哥吉拉造形也會變化,與前作的連結或是其本質與定位都會改變。因為哥吉拉有這樣的多種面貌,所以也會被認為是包含在不同的世界觀之中。
所以哥吉拉在作品中,可以是敵人也可以是朋友、頭可以是圓也可以平坦、可以嚴肅地刻劃成眼神銳利的兇暴怪獸,也可以是有一雙搞笑大圓眼的和藹怪獸。所以,哥吉拉也大量產出軟膠玩偶、塑膠玩偶等各種商品。雖然不少人感嘆哥吉拉的吉祥物化與擬人化,並將其在「恐怖」和「可愛」之間舉棋不定的情況視為「哥吉拉的hello kitty化」或是「退步」,但這也證明哥吉拉的名氣已廣泛擴散。
為了迎合家庭親子客群,所以昭和時代東寶以「東寶冠軍祭」(東寶チャンピオンまつり)來引人注目。把舊作品剪短放映,新作品也以低預算製作而不受好評。雖然我個人認為從《哥吉拉對黑多拉》(注10)以來的作品,應該要設法重新評價,但要從造形和特攝技術優劣的基準來談的話就很難了。平成系列在中途就轉為兒童取向,而讓過去的人氣怪獸王者基多拉(以及魔斯拉、拉頓、機械哥吉拉)等怪獸一一復活,簡直像是歷史的重現。新世紀系列也重複了這種模式,而且讓哥吉拉與《哈姆太郎》一起放映,當然,電影公司的算盤是,如果是鎖定大人帶小孩的客群,順利的話觀影人數自然能乘以二,就算兒童票半價依舊能讓整體票房增加。
因為業務部門的行銷與預測,和製作團隊的創作理念有所衝突,而讓哥吉拉外觀隨著電影變化不定,但其實這反而成為哥吉拉大受歡迎的一個理由。許多哥吉拉迷樂在尋找不同電影中哥吉拉造形的差異,並將其一一稱呼為「哥吉」。若要一部部談及哥吉拉系列各電影的意義,那可能得要重現半世紀以來日本的歷史,因此光靠這本書實在是無法說完。雖然如此,但完全不談《哥吉拉》之後的發展也滿奇怪的,所以還是或多或少提及一些部分。
在前文已介紹《金剛對哥吉拉》,這裡再來關注三部《哥吉拉》系列作品。這三部分別為同樣由香山滋擔任原作的續集《哥吉拉的逆襲》(一九五五年)、平成哥吉拉的起點《哥吉拉》(一九八四年)(注11)、以及哥吉拉再度死亡的《哥吉拉vs戴斯特洛伊亞》(一九九五年)。這三部作品不但比一九九八年的美國《酷斯拉》還早上映,透過分析,更能發現到第一代哥吉拉的所有特徵。
《哥吉拉的逆襲》
由於《哥吉拉》的賣座,東寶便開始著手續集,並立刻委託香山滋為續集寫出原作。不過,因為哥吉拉在第一集 中已經死去,要如何想出有如氧氣破壞劑高明的安排,令香山滋傷透了腦筋。
據說他為了激發自己的靈感,而到熱海的溫泉旅館閉關思考劇情,結果在「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日,下午五點三十分」泡湯時,靈感忽然湧進,於是他立即隨手書寫相關劇情(注12)。和阿基米德泡澡時突然發現浮力理論大喊「eureka(我發現了)!」的故事很類似。不論其中的真偽,姑且相信香山的說法,便可以看出這則小故事大概發生在在轟動全日本之後的一個多月而已,由此可見故事發想之快。至於上映時間則是翌年四月二十四日。
負責劇情部分的劇組則出現較大變動,導演由本多豬四郎換成小田基義。因為當時本多正在拍香山所寫的《獸人雪男》(注13)。配樂則是由伊福部昭換為佐藤勝,因此呈現截然不同的氣氛。直到往後平成系列都沒有太多變化的〈哥吉拉主題曲〉等固定配樂,也都沒有在片中出現。不過,佐藤之後還是擔任了《哥斯拉&iddot;埃比拉&iddot;魔斯拉&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