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局勢 (第1/3頁)
迷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公元183年,一個多災多難的年份。在原本歷史中,太平道已經在準備起事了。
太平道的起事,算是三國的,各種英雄人物趁機而起,就連賣草鞋的劉備,也撈到一個縣令。
可在這個世界,因為李然強加干涉,太平道有本事的人都跑去當官,現在走在最正確的道路上,只要時機不到,就不會出來造反。
這個世界的英雄,想踩著黃巾軍的屍骨上位,卻是絕無可能。
可太平道不出來造反,不代表別的勢力不出來造反,到了夏天時,北方大旱,天災人禍不斷,漁陽郡張舉兄弟首先跳出來造反。
隨後南方長沙郡等地也都有人跳出來造反,甚至有些反賊還打出了推翻劉宏另換新君的旗號。
本來都是些小問題,以大漢的軍力,輕易就可以鎮壓,但實際上這後面有士族豪強在推波助瀾,所以搞得聲勢越來越浩大。
好在此時靈米已經推廣開來,百姓家都有存糧,基本能活下去,自然不會盲從於人跟著去造反。
這種聲勢浩大的表現,只是士族豪強搞起來的表面現象,並不能維持太久,也動搖不了大漢根基。
劉宏非常惱火!
各地民變一起,矛頭就紛紛指向十常侍,說是因為他們橫徵暴斂,殘害百姓,才會導致出事。
可他又不是傻子。
前面才將士族豪強打壓一番,現在形勢就變得如此混亂不堪!
再說矛頭指向十常侍,跟指向他沒有任何區別,十常侍本來就是他用來對付這些人的刀。
這是要下了他的刀。
真要說起來,就十個太監加上一些他們的親人,就算禍害起天下來,難道能比得上士族豪強?
他知道這是士族豪強對他的報復,誰讓他收拾了那麼多殘害百姓的官員,壓制了這些士族豪強。
這是皇權跟士族豪強之間的爭鬥,他絕對是不肯退步的。
也就在這個時候,宗親劉焉上奏,請求施行州牧制。
為了更好的處理各州紛亂的問題,劉宏最終採納宗親劉焉的請奏,推行州牧制度。
第一批州牧人選又以劉姓宗親居多,其中劉焉任益州牧,劉表任荊州牧,劉虞任幽州牧,劉岱任兗州牧,這就相當於分封了。
這些人都是漢室宗親,肯定不想大漢混亂下去,也都做出許多好對策,如此倒把事態平息下來。
劉宏此舉動又是治標不治本,甚至為以後的混亂埋下禍根,天子正統的觀念正在民間悄悄轉變著。
李然又在此動盪中得益,被封為幷州牧,掌一州軍政大權。
這事很不可思議!
但說到底,都是因為他立下功勞的原因,而且背後還有十常侍在推動,他們很需要有實權的盟友。
劉宏也不是沒想過將李然調回洛陽,安排宗親去接替幷州牧位置,屬實是幷州地廣人稀,又要面對胡人進攻,沒有強人坐鎮不行。
李然面對胡人進攻,從來就沒有戰敗過,也因為他的存在,幷州邊關才能得到安寧,這很重要。
今年這一場大旱,不僅影響大漢朝,也同樣影響到胡人各部。
到夏季之時,胡人對漢朝的入侵越來越頻繁,連幽州、涼州都受到襲擾,而在這場襲擾中,涼州的董卓跟幽州的公孫瓚開始冒頭。
此時兩人新冒頭,只能掌握到部分兵權,沒能很好的對付胡人。
不過兩人身後有何進在推動,發展壯大是遲早的事。
李然則是趁機上表,請求擴充軍陣,好應對變化。
各州郡靠不住,那就只能靠李然了,劉宏傳下旨意,封李然為幷州牧,徵北將軍,要他負起對付胡人的重擔,允許幷州擴軍一倍,擴充到十個軍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