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日本是漢文化的繼承者 (第1/1頁)
喜歡竹影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袁西苦笑道:“大廈將傾,獨木難支,關寧鐵騎再厲害也改變不了朝代興衰更替的局面。據我所知,明朝末年,由於官宦豪紳大規模兼併土地,許多農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只能做官宦、地主人家的僱農,艱難謀生,偏偏年景又不好,河南、陝西等地遇上幾年災荒,糧食顆粒無收,僱農們交不上租子,官宦、地主又不肯減免,他們只能拖家帶口四處流蕩成為流民,所以李自成、張自忠等人揭竿起義時,應者如雲,官軍百般努力也剿滅不盡,天災人禍這是內憂。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後,明朝在遼東屢戰屢敗,特別是薩爾滸一戰,明軍不僅損失了大量精銳士兵,還喪失了對遼東戰場的主動權,而後金則藉此機會擴張勢力範圍,為後來的清朝入關奠定了基礎,這是外患,內憂外患此消彼長、交替上演扼殺了明帝國最後的一絲生機,加上朝臣誤國,尤以東林黨為甚,他們只知道結黨營私,謀取一黨私利,李自成即將打到北京,危難時刻他們還在侃侃而談清名阻止崇禎帝南遷,又無良策可出,最後逼得崇禎帝自縊於煤山,他們則當了李自成的大臣。更可恨武將怕死,左良玉等人只知擁兵自重不聽朝廷調遣,清兵來時個個畏敵如虎,更多的人貪圖富貴投降敵寇。如此種種,明朝怎會不滅亡呢?”
柳生聽了搖頭嘆息道:“真是天不濟中國呀。袁先生,我們日本人都認為明亡之後再無華夏,也就是說明朝滅亡了,中國也就亡了,所以我們日本從來就沒有承認滿清的正統地位,滿清建國後曾主動向我國丟擲橄欖枝,希望日本能夠像侍奉明朝一樣繼續確立朝貢體系,當時的德川幕府就乾淨利索地在兩國文書中直斥道‘中原,天子國;彼虜,小丑也。’,在我們日本人眼裡,滿清所謂的正統地位根本不值一提。”
三浦接話道:“是的,我們認為滿清佔領中原如同當年蒙古人統一中國一樣不過是漢人遭受的‘胡難’,是‘華變於夷之態也’,他們並非華夏正統,根本不能代表中國,滿人興起於長白山地區,處於華夏九州之外,算得上是異域蠻邦入主中原;其次,金錢鼠尾辮的髮式極其醜陋,整個頭顱表層的發毛幾乎剃光,只在後腦勺留下了一根僅可穿入錢孔的辮子,這與傳統漢文化講求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格格不入;再次,滿洲人本身並沒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得天下靠的是野蠻的殺戮和鐵血的手段,從法統和禮儀上來講完全不符合漢家文明,所以為了進一步耗盡漢族好男兒的鐵血傲骨,破壞傳承千年的漢文化,他們連續發起了長達將近兩個多世紀的‘文字獄’,漢家禮儀文明在滿清韃虜的摧殘下磨蝕殆盡,曾經‘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漢家風骨蕩然無存,‘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錚錚氣節灰飛煙散,中華文明進入了一個帝制專權的極度黑暗狀態。”他看了一眼袁西,繼續說道:“以蠻夷的身份來替代漢人傳承千年的漢文化顯然不是我們日本人所能接受的了。袁先生,在我眼裡現在的中國由於滿清的文化斷層,就像沒有父母的孩子,不知從何而來,又要向哪裡去。而我們日本自唐朝以來從中國學習了大量文化元素,並將其融入自己的文化中,千百年來漢家文化香火從未中斷,我們的建築、我們的服裝、我們的文化傳統、我們的很多地名都充滿了漢家文化特點和韻味,基本上完整保留了中華文化體系,我國學者山鹿素行在《中朝事實》中直言不諱的寫道:‘國號數變,遂為北狄(滿洲)所並,今豈足以稱華乎?……皇統傳道並得,與天壤無窮,國號不變,宗廟饗之子孫保之者,獨我大日本而已。’國際上也普遍認為中國在被滿洲吞併後,日本才是延續華夏文明的接班人、中華帝國文明的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