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佩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一天,受到冊封的諸位親王要依次朝謝皇后、太子,親王之間又要互相致賀,丞相又率百官給親王祝賀。第二天皇太子還要向皇帝皇后道賀,百官也要進表箋給皇帝、皇后、皇太子道賀。京城內外的命婦,要給皇后道賀,依然是沒完沒了的鞠躬叩首,鳴鼓奏樂。百官命婦則要受到賜宴的款待,宮中上下,一片道賀之聲。
皇帝統治天下,自稱「受天明命,賴祖宗之靈」。諸子冊封為親王當然不能不告知天地祖宗。親王接受冊封后要選擇好日子到太廟致祭,以告知祖宗在天之靈。其實朱元璋未行冊封之前就已經前往太廟拜過了。那正是這個月的初三。朱元璋拜過太廟之後在奉天殿和文華殿上大宴群臣。朱元璋對廷臣說:
昔者元失其馭,群雄並起,四方鼎沸,民遭塗炭。朕躬率師徒以靖大難,皇天眷祐,海宇寧謐。然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
群臣唯唯附和說:
陛下封建諸王,以衛宗祀,天下萬世之公議。
朱元璋接著說:
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遠,秦廢之而速亡。漢晉以來,莫不皆然。其間治亂不齊,特顧施為何如爾。要之,為長久之計,莫過於此。
朱元璋所做的這一番論證,看來是從總結歷史經驗出發,以求得朱家天下的長治久安。朱元璋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這時明朝剛建立不久,內外都有危險。
這時明朝的主要敵人仍是元朝殘餘勢力,自元至正二十年(宋龍鳳六年,1360年)後,朱元璋的力量迅速壯大,他先後兼併了陳友諒、張士誠和方國珍等政權,於吳元年(1367年)命徐達等北伐中原奪取了元朝的山東諸郡。第二年,明朝建立,明軍繼續北進,攻下汴梁。八月逼近大都,迫使元順帝開健德門北遁大漠。這時以和林為中心的元朝皇室仍有相當的實力,所謂「整復故都,不失舊物。元亡而實未亡」 。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的元政權稱作北元。北元勢力所及西自天山,東至呼倫貝爾湖,北抵額爾齊斯河及葉尼塞河上游,直至長城的廣大地區。北元的主要力量有兩支,一是據有陝西甘肅的河南王擴廓帖木兒,即王保保,他大約有四十萬人馬。一是控制遼東的納哈出,他大約有二十萬之眾。此外,雲南還在元朝宗室梁王的手中。整個北元,「引弓之士,不下百萬眾也,歸附部落不下數千里也,裝資儀仗尚賴而用也,駝馬牛羊尚全而有也」 。不僅如此,遼東的女真,陝甘的西番,以及西域、高麗仍然都是北元羽翼。面對這樣的形勢,朱元璋不能不認真對待,暫時也只能採取「固守疆國,防其侵擾」 的政策,在國內,懷念舊朝的情緒,忠於舊朝的遺民,狐疑觀望者貌合神離,遠遠沒有肅清。就在朱元璋冊封諸王的前一天,他下令「禁止蒙古色目人更易姓名」,表面上說是為了「別婚煙,重本始」、「厚民俗」 ,而實際則寓有監督控制之意。冊封親王以屏藩帝室的目的之一,就是針對明朝的這些內外敵人。朱元璋先後共生二十六子,其後封王而置於邊塞的就有西安的秦王、太原的晉王、北平的燕王、大寧的寧王、東北的遼王、宣府的谷王、大同的代王、寧夏的慶王、蘭州的肅王,這九王皆稱塞王,「莫不敷險隘,控要害」。
在告天下以冊封諸王的詔書中,朱元璋先申明他得天下是「賴將帥實力」,因而應該「先論武功以行爵賞」,隨後又不憚其煩地解釋為什麼「報功之典未及舉行」,而已先行封建了諸王。其意本在安撫人心,實際沒有提出令人滿意的解釋,先說是「緣吐蕃之境未入版圖」,又說是「尊卑之分所宜早定」。他的這番解釋實際上已經明確無誤地將諸王放在了與將帥對立的位置上了。他先行冊封諸王唯恐引起那些曾為建立朱明皇朝而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