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傳深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北軍團四州總兵力二十萬,這二十萬中,其中一半都是以南部軍為主,倒不是蘇祁安不想擴編。
而是這四州,基本上常年都在爆發戰事,境內的百姓早就疲憊不堪,蘇祁安自然不願大肆擴軍,這會加深四州底層百姓的負擔。
有了南部軍的加入,西北軍團新編的兵力,也就幾萬人,對四州來講,負擔不大,這也算一舉兩得。
而東北軍團的總兵力則是三十萬,這三十萬中,一半都是東州軍為主。
主要因為東州地界很大,一州堪比兩州,人口、賦稅也是最多的一州,如果不是財力支援,也不至於能夠組建水師。
看似三十萬很多,實則其中水師就有十萬之人,達到了三分之一,這還不是東州的極限,如果蘇祁安願意,東北軍團還能擴編二十萬,達到驚人的五十萬,這就是東州的豪橫。
而西南軍團也不弱,總兵力也有三十萬人,這三十萬人中,基本上四州兵力大差不差。
最多的當屬西交二州,不過也只是多出了一兩萬人,要知道西交二州,是蘇祁安的地盤,也是最早得到發展的地方。
在以往的征戰中,西交二州的兵力傷亡,在各州中還是很低的。
一方面是動用較少,二來這二州軍團的實力很強,能夠和榮兵硬碰硬的情況下,打成一比一的傷亡。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所以,西南軍團中,這二州自然兵力會多一些。
三大區軍團算下來,總兵力達到了八十萬人,這等兵力,和大涼時期相比,還少了二十萬。
之前的大涼,全國兵力達到了百萬之眾,如果只是看兵力,自然不如大涼,但論戰鬥力,新涼絕對可以吊打大涼的百萬之兵。
這之中還不包括,偏居一隅的越州兵力,加上越州之兵,差不多也有小百萬的規模。
這次的總計兵力,還是很順利的,而且以最快的速度,恢復了往日的兵力,這一切自然離不開之前的籌備。
如果沒有組建民兵,而是傷亡一批補一批,蘇祁安想在這麼短的時間,聚集八十萬的兵力,基本不可能。
而這八十萬人,是新涼能否收復青幽十四郡的關鍵,隨著三個大區軍團的組建,他們也是得到了蘇祁安的命令,西北、東北兩大軍團,兵力陸續集結,組成新涼的北邊防線,隨時防備榮國的進攻。
而西南軍團,目前擔任預備隊,根據戰況,在由軍機司發令,隨時抽調支援。
在組建三個大區軍團時,蘇祁安也把三司機構,再度的改變了他們的駐地。
交州的諜政司,北上進入西州,西州的政務司東進,進入京都,而中州的軍機司,北上進入寧州。
這次的調動,並非心血來潮,而是蘇祁安最終的調動方案,之前只因趙涼還未擊敗,只能將三司相應的調動。
而如今,大涼一統,三司也該去他們所在的位置。
新涼的建立,身為正統,自然不能在偏居一隅,當得重歸舊都,而政務司返回京都,也就宣告了蘇閒等新涼朝廷中樞,迴歸京都。
標誌著,新涼的崛起。
京都的位置,是絕佳的中樞,而政務司的迴歸,自然能更加履行他的職責,以京都為中心,輻射整個周邊各州。
同樣的駐紮在西州的諜政司,也能輻射整個涼地西部,而北邊的軍機司,也能徹底發揮他的戰爭機器的能力。
這才是蘇祁安想要看到的,真正的大涼。
沒有任何各州的阻礙,實現真正的上傳下達,特別是寧州的軍機司,更能表明,對北邊榮國的態度。
日後在想兵犯新涼,看看新涼的兵士,究竟答不答應。
正是這種決心,更讓蘇祁安有底氣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