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嚕聲比鬧鐘響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咱這是個群像戲,每個人物都很重要,所以我先提幾個小要求……尹證,長頭髮留起來;本玉、小達,健身搞起來;陳師哥,鬍子蓄起來;恭叔……呸,楊老師,還有俞師哥,上海話練起來……”
楊浩宇矜持的開口道:“那個,我在上海求學和生活很久,滬語談不上精通,但日常交流還是蠻靈吶……”
“上戲的不會說上海話的少。” 俞恩太也補充說明一句,這倆人的語言天賦都不賴,各地方言都會一些。
在蠻長的是一個時期內,學方言也是演員的基本功之一,但九十年代有一種呼聲,說是影視劇中出現方言不利於普通話推廣——這導致部分影視劇中,連開國的偉人們都開始說起了流利的普通話,迎來罵聲一片。
而到了2000年後,又開始有一堆人跳出來說要保護方言,別讓地方文化絕種。於是又開始有得沒得各種方言,尤其是地方臺的自制作品,連主持人都是純方言。
其實,影視劇中加方言的目的是為了讓人物更生動。比如《瘋狂的石頭》,普通話的版本直接少了一半的幽默感。
再比如藥神,禿子前半段有許多的方言戲,小市民的油滑感一下就出來了。但後半段就全是標準的普通話,這也反應人這個人物心理的轉變。
這就涉及到人設。
原版的《揚名立萬》還行,大部分方言是上海話,和故事地結合的比較緊密。
最有趣的是陸子野這個人,混十里洋場的大哥居然一口京片子,那是在暗示這個是外來缺根基的假大亨。
“這個,我好像還真遇到不少,其中有一個讀了四年不光一句上海話沒學會,反倒把周圍的本地人都帶出東北口了……”陳燔不由得想起了雷大頭,還有那個九億少女的夢。前者起碼擺正了說普通話還行,後者的臺詞課老師估計一定很崩潰。
“我忽然覺得光上海話北京話,好像單薄了一點......幾位可以適當的自我發揮下......”
“陳導,給個方向?”尹證幫著問了一嘴。
“從人設出發,拿這個齊樂山來說,他是遠征軍出身,那遠征軍的主要成分......”
“好像是川軍?加點川普!”老楊是重慶人,最先給出了建議。
“不妥不妥,齊樂山是高階將領的副官,將軍麼,那都是黃埔系的,倆人可能是老鄉,關係親近......”
“遠征軍犧牲的將領都有誰來著?”陳燔似乎在問人,又像是在自言自語,“戴安瀾?對,戴安瀾是哪兒人?”
他掏出手機查了一下:“安徽人,那就安徽腔調......老張,可以不?”
“可以學!”張本煜點頭。
呂秀才也有了自己的想法:“那我這個人物是場記出身,一開始是底層,機緣巧合才變成大導演......要不,我來點蘇北口音?”
陳燔點頭,蘇伯然當滬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挺合適。
“我可以教!”徐州人小達自告奮勇,然後又發一問,“我這個人物......”
“簡單,普通話,串幾個英文單詞就好!”
“那我呢那我呢?”尹證興致勃勃。
喻恩太繼續分析:“記者、女歌手和女演員的職業性擺在這裡,可以繼續是標準的普通話。”
“喔......”尹證瞬間興致缺缺。
“不過這個特務頭子我覺得還有設計的空間......”
“這個好辦,姓毛的姓戴的,都是江山人......回頭我和演員說一聲,讓他帶上浙南口音!”原本演特務的是餘愷磊,一個戲路很寬的演員,有點像家輝哥。只不過後者演什麼角色都能演到九十分,他大約能演出七八十分——不會出錯,